乌克兰诊所注射的是流产胎儿的干细胞,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违法或者违反伦理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逆的过程,通过干细胞干预,只是在一定限度上唤活人体的细胞。”
“不在乎是否有效,只要没有副作用就行。”一位通过中介机构、远赴乌克兰注射约60万一针的胚胎干细胞抗衰老治疗的消费者说道。
近日,“中国富豪乌克兰续命记”在社交媒体上热炒,使得干细胞再次站上风口浪尖。而昂贵的抗衰老干细胞注射真的有效吗?
干细胞移植作为补充再生细胞的一种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衰老相关性疾病或慢性病治疗研究中,包括骨髓衰竭、肌肉萎缩症、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抛开“干细胞”作为一种细胞治疗在医疗应用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功,大众所理解的“抗衰老”是介于“预防”和“治疗”之间的一种应用状态。
尽管经过早期的科学实验佐证和长期临床试验,不论是在医疗级别的应用还是消费级别的尝试,干细胞对于延缓衰老的确有效,但实际效果被夸大的现象也广为存在。
争议不断
根据干细胞发育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胚胎干细胞,指的是受精卵发育到囊胚前的细胞;一类是成体干细胞,包括骨髓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及周边血干细胞。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日前指出,乌克兰诊所给消费者注射的是流产胎儿的干细胞,介于这两种之间,属于怀孕期间的细胞。尽管采用这种干细胞在乌克兰是合法的,但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违法或者违反伦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人士指出,使用流产胎儿的干细胞达到调理、延缓衰老的实际效用,与不受约束的胚胎干细胞实质是一样的,博眼球的作用远高于其医学效用。而牵扯上商业性质之后,原本合理的干细胞医学应用极易变味儿。
这种层级的治疗,与我们传统理解的医美有所不同,此类高端消费者大多因为身体机能衰老,或是体检报告上的数据指标波动,受到相关机构的指引,重金远赴海外进行抗衰“治疗”。经过注射干细胞之后,顾客身体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而身体更加“年轻态”,并非人们理解的传统医疗美容,直接通过外部手术美化人体面貌,使其获得观感上的年轻体验。
从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到临床试验,干细胞行业的发展经历了起起伏伏。通过注入干细胞减缓衰老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人类衰老的原因是“组织干细胞”修补功能的失败,通过外在干预,注射干细胞“叫醒”体内的修复功能,从而达到“抗衰”的效用。正如人们熟知的那样,免疫细胞、干细胞以及新陈代谢构成人体健康的铁三角,免疫细胞扮演着免疫军团的角色,干细胞则起到增援军队的作用。
而对于60万元一针的价格,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样的标价偏高,但考虑到实际归属于海外高端医疗的特殊性,价格也并不算离谱。此类市场一直处于行业的隐蔽端,除去高端顾客本身的忌讳,很大程度上与政策端管制严格有关。
政策风向
自干细胞进入人们视线以来,它就和“长生不老”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众多科研成果的支撑以及市场的燥热,给干细胞披上了传奇的色彩。
深圳市细胞治疗技术协会发起单位高东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无论是在医学治疗领域,还是消费级别的美容产品,干细胞产品有效是肯定的,但是效果有没有被一些机构夸大就很难说了。生老病死是不可逆的过程,通过干细胞干预的方法,只是在一定限度上弥补了自身细胞机能的一些不足,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干细胞的抗衰保健效果,我们实际上应该从纵向延缓、横向比较来评估。同样45岁身体机能类似的人,开始通过干细胞的干预治疗保养,到了50岁,身体机能相对会优于同龄人,但并不意味着他仍能保持45岁时的状态。大众需要的是科学地认知干细胞的真实作用。”高东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层级的运用实际上已经延伸到细胞行业中下游的临床应用产业链层面,脱离了近年来因政策限制,众多企业转向的已然发展活跃的上游干细胞存储板块。
所谓的高端干细胞抗衰医学真的非得远赴乌克兰做吗?
2011年以前,我国在细胞领域的临床研究事实上早于欧美经历小高潮,此类产品最初进入国内时被定义为第三类生物制品,无需按药品审批走。随后的政策限制让国内细胞领域发展遇冷,但是被抑制住的中下游市场一旦能够松绑,不容小视。
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在干细胞医学领域实际应用的技术与国外差距不大,差距主要集中在尖端技术,尤其在细胞靶点精准定位上。而在登上风口浪尖的注射干细胞抗衰领域,实际并不存在技术壁垒,更多的是等待政策红利的到来。
2015年,国家卫计委与CFDA发布《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政策面再次迎来春天。而在细胞领域行业标准发布之前,目前国内只有两种方法能做相关尝试。一是做临床研究,相关医院机构招募志愿者,医院不收患者的钱。第二种途径则是走国家备案流程,据悉目前已有近百家三甲医院,约30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纳入国家备案名单。
“在这样的基调定下来之后,真正有病的人,利用这个口子是能够得到实惠的,也有大量的例子,通过这样的途径治好了病。”高东博士说道,“经历过行业洗牌期之后,逐渐放开的口子,有助于大众理性、科学地去面对这个问题。干细胞在许多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市场潜力
干细胞医疗应用在多个领域都俨然一片蓝海。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干细胞产业收入从2009年的20亿元快速增长,在2016年已经达到4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
根据Market Research和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干细胞市场规模为215亿美元,到2015年时已增加到635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全球干细胞市场规模将会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195亿美元。欧美的干细胞发展情况处于领先地位,亚太地区发展相对薄弱,仅仅占整个市场的17%。
细分领域中,美容抗衰老市场相关医疗业务一直热度不减。例如放开二胎之后,通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市场诉求越来越多。实际上此类类似细胞治疗技术,在国内趋于成熟,待政策法规规范之后,相关临床研究也已经陆续开展,市场或将迎来爆发性发展。
多重推动原因促进下的细胞产业蓄势待发,等待期中也仍有诸多变数。
而针对现存的众多有抗衰需求的高端消费者,花费重金远赴海外接受治疗,圆梦“返老还童”的现象。除了国内监管政策原因以外,中介对市场的助推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介市场也仍处于行业混战期。传统的中介机构,其主要客户目标群体是身家丰厚的成功人士;另一方面海外医疗机构在中国的办事处也占到一定份额,它们看中中国的人口红利,频频积极布局中国市场,如梅奥诊所、克利夫兰等等;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海外医疗机构,如春雨国际等等,也纷纷加入了跑马圈地的赛场。
中介化的医疗运营模式有利有弊。“打破高端医疗行业中介服务模式,创建诊疗一体化健康自我管理模式,是我国细胞行业领军企业应该担负的责任。”高东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疗中介利用审批过程上的时间差,引导消费者出国进行相关治疗,从中获得高昂利润。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高利润给国内高端医疗发展也带来了想象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与资本的关系一直成为健康产业内关注的重点。没有技术,资本做不起来。而现阶段细胞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恰恰是,资本力量太大,远超过技术的力量,一旦政策层面打开,必然会经历的是一波并购潮。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合理有序地推进技术也必然会成为长久的议题。”高东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编辑:陆宇,邮箱:luyu@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