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开放30年
就中国保险业而言,201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种特殊可以用一组数字概括:40、30、20,即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中国保险业开放发展了30年,中国保监会成立了20年。抚今追昔,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回顾、反思和总结过去,更能够展望、构想和憧憬未来。 (编辑:马春园)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站在这个历史时点上,中国保险业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立’了吗?未来的十年,我们能否完成‘不惑’的使命?”作为见证保险业沉浮的老将,人保财险监事会主席王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发问。
王和
王和认为,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就是“市场化”,这包括前期的市场培育和对外开放,也包括后来的人身险定价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市场化改革和保险资金运用及监管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没有市场化改革,就没有中国保险业的今天。”
外资保险公司的“时差”和“识差”
《21世纪》:近期,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相应政策陆续落地。友邦保险是第一家在我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它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哪些新事物?
王和:1992年,友邦保险成为第一家在国内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这标志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并为日后更大范围的开放奠定了基础。
跟随友邦保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还有保险营销员制度。这一舶来品在推动我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发展中,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留下了许多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个庞大的、为行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与行业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劳动合同还是劳务合同?一直在探索的司员制改革能否成为出路?还有,营销佣金制度与销售误导是否有关系?
营销员问题是一个涉及800万人切身利益的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营销员是行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营销员是行业的根,根长好了,才能枝繁叶茂。
《21世纪》:回顾往昔,如何评价外资保险公司这一群体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
王和: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员。在WTO谈判伊始,金融,作为西方的核心诉求,成为了谈判的焦点、重点和难点。无论是从当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情况看,还是从金融在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看,简单的全面开放,特别是银行业的全面开放,肯定是不符合国家利益。因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保险业率先开放。
对于保险业而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狼来了”不绝于耳。人们最担心的是,中国保险业是否具备“与狼共舞”的能力。但十几年过去了,中国保险业没有被“狼”吓倒,也没有被吃掉,反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在2018年初,当国家宣布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开放程度时,中国保险业已是波澜不惊了。
目前从数量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已占了半壁江山,但从业务发展的情况看,仍是差强人意,特别是市场份额,长期“居低不上”。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压力始终存在,如开放交强险就曾是西方与中国经贸谈判的焦点,结果交强险开放了,仍于事无补。
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不是一句“水土不服”可以简单概括的。外资保险公司与中国市场,不仅存在“时差”,即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还存在着“识差”,即对市场、经营和文化认识的差异。还有,如果从股权结构的视角看,外资参与中国保险市场的程度已经不低。其实,外资参与中国保险市场,也可以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并不一定要亲力亲为。
银保监合并非简单的“分久必合”
《21世纪》:此前不久,中国银保监会挂牌,原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正式合并。如何看待中国保监会的发展历程?
王和: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成立。从1998年到2018年,保费规模从1250亿发展到了36500亿,增长了近30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监管而言,无疑是双刃剑,一方面行业的发展,奠定了监管的基础和地位,另一方面也给监管特别是监管资源、技术与能力,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保监会系统3000人的队伍,36个省局(5个分局)的机构,要面对数以万计的经营主体和数以百万计的从业人员,的确有点力不从心。这次银保监合并之后的“最大利好”是监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因为银监会系统有24000多人,机构延伸到了县。
《21世纪》:应该从哪一维度理解这次机构改革?
王和:这次银保监的合并,不是简单的分久必合,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混业,而是基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实际的一种理性选择。
这种监管模式有利于解决“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尴尬,能够弥补“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不足。银保监会的到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因此强监管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常态。
近年来,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金融业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为什么会从社会风险管理的主语沦为了宾语,即从“金融管理社会风险”到了“社会高度关注金融风险”,原因值得行业深刻反思。
坚决清理陌生的“野蛮人”
《21世纪》:近几年,保险业频频站在风口浪尖,部分公司甚至成了人们眼里的“野蛮人”。这一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王和:2016年,一场关于“野蛮人”的争论,将中国保险业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开始,大多数保险人百思不得其解,保险业怎么就成“野蛮人”了。但随着真相逐渐披露,人们才渐渐明白:对保险业而言,这群“野蛮人”,基本是一群“陌生人”。
近年来,我国保险主体增加了不少,面临着良莠不齐和鱼龙混杂的问题。有些人并不是真正想做保险,只是看上了保险的融资功能。利用保险牌照,以各种理财产品的名义“圈钱”。拿着圈到的钱,再到资本市场上,大肆举牌、恶意收购。于是,就成为了“妖精”和“害人精”。
《21世纪》:其中,举牌上市公司股票、公司治理等问题备受争议。保险应不应该举牌上市公司股票,如何完善公司治理?
王和:关于保险公司“可不可以举牌”的问题,曾经引起过不少争论。持肯定意见的认为:资金进入保险公司,就属于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如何投资是企业行为,无可厚非。持反对意见的认为:保险资金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别是寿险公司,属于对保单持有人的长期负债,安全性是首要因素,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铤而走险。
其实,举牌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立场问题,不是能不能,而是该不该。保险资金没有阶级,但保险公司有立场。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出现的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公司治理失效上,包括了个别机构公司治理形同虚设,缺乏对大股东的有效制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通过关联交易,侵害小股东利益。还有职业经理人履职不到位、治理不规范、水平不高等。
近日,监管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其核心诉求正是通过对投资者的甄别与分类管理,让动机不纯者走开。
保险,不是人人都能够做的。如果让居心不良者长期混入保险队伍内部,行业的风险就面临防不胜防的窘境,行业的形象就容易陷入自毁长城的尴尬。因此,行业需要坚决地清理门户。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