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考虑是否要到国外做手术,其实大可不必,在国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这样说道。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医疗质量水平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柳叶刀》杂志发布的最新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我国的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在一年间跃升了12位,是中等SDI(社会人口学指数)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与民生直接相关。十九大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也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工作内容。
现如今,我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以临床合理用药为例,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大幅降低;而在如肿瘤、消化内镜、心血管外科等领域的医疗技术能力,也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并跑”甚至“领跑”。
抗菌药物使用率大幅下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上述发布会上向媒体表示,我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可以用“四升一降”的变化趋势来呈现,而我国专科发展和医疗技术能力则呈现出“两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态势。
所谓“四提升”,一是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二是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三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一降”指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
“两平衡”是指区域间技术能力更加平衡和专科间发展更加平衡。中西部地区和县级医院技术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麻醉、重症医学、病理等平台专业和儿科、急诊、精神、康复等薄弱专业快速发展。
“四提升”则代表临床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专科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大事件医疗救治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我国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近年来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19.4%下降到2017年的7.7%,下降了11.7个百分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67.3%下降到2017年的36.8%,下降了30.5个百分点。
细菌耐药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极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危害巨大,会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上升,更为严重的是,会产生无药可用的局面。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上述数据来看,效果较为显著。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重点环节管理,继续实施重点抗菌药物的专档管理,鼓励青霉素等经典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处方权限向临床一线医师倾斜,加大围手术期和静脉输液管理力度等,同时,加强儿童、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儿童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抗生素用药比例占据了儿童用药总体市场的88%,因为在儿童疾病中以感染性疾病居多。
国家卫健委要求,加强儿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加强监测和评价,并建立儿童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监控制度。同时,提高儿童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和水平。
“我国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目前的细菌耐药趋势总体平稳。”郭燕红强调。
肿瘤治疗新技术不断发展
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存健康的一大杀手。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429万,癌症死亡281万例。同年,世界新发病例约1409万,即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占世界新发病例的30%。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某些肿瘤如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已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质控工作不断加强,目前已建立28个省级肿瘤质控中心,地市级质控中心也在陆续成立;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联通了14家省级肿瘤医院,抓取150余万肿瘤住院患者的诊疗数据,达到精准质控。
我国的肿瘤治疗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以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三维适形、调强、立体定向和高通量基因测序、液体活检、药物浓度监测等新技术。另外,肿瘤医联体和专科联盟的建设,也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治能力。
另外,除了癌症的治疗,癌症的早期诊断也极为重要。以食管、胃、结肠癌为例,数据显示,我国这三种癌症的年新发为153万,占全球37%,80%以上诊断为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低。日本的胃癌早期诊断率大于60%,而我国连20%都不到。
事实上,胃镜检查,是发现胃癌早期病变的重要手段,且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检查方法能代替胃镜。但据记者了解,许多患者存在着对胃镜检查的恐慌心理,一是害怕检查过程痛苦,二是担心交叉感染。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表示,过去我国的消化内镜技术是跟跑于别的国家,前几年到了并跑阶段,现在中国消化内镜无论从治疗还是研发,已经到了领跑水平。
“我曾在全国5个省市将近100家医院进行飞行检查,没有一例不合格,说明我们的质量控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兆申说。
另外,在消化内镜器械方面,我国也扭转了过去基本靠进口的局面。随着自主研发力度的逐渐加大,原创性消化内镜新技术不断涌现,如遥控胶囊,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进行胃肠道无痛苦检查。
李兆申表示,下一步要强基层、重规范、严培训,规范早诊早治筛查流程,全面提高我国早期胃肠癌诊断率。
(编辑 吴红缨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 wangjx@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