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交友手册:怎样以医生喜欢的方式交往

21世纪经济报道 唐唯珂 广州报道
2018-06-13 07:00

对比传统的亲友“义务问诊”,医生通过线上咨询平台,能够筛选符合自身专业背景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同时可以获得收入,并有效避免了无穷无尽咨询的难题。

“经常下了手术或者门诊看到手机有同一个人几个、十几个未接来电。”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主任医师齐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身体不舒服时能有个医生朋友咨询一下,省去医院奔波,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幸运和便捷的,但医生因为本身职业的高强度、高压力,尽管乐于助人也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中,如何和医生朋友建立起健康、良性持久的关系,也成为不容忽视的关注点。

从语言沟通方式到沟通时间拿捏,从问询内容到问询时机,与医生朋友相处需要的不仅是沟通技巧,更多的是真诚相待。

亲友众多

“作为儿科医生,实际工作中,号源不足、被动加号的情况稀松平常。只能不断透支自身,加班加点。”当谈及被拜托加号时,齐医生感慨良多,“一旦挂号,医生就跟病人建立起了法律关系。简单的感冒发烧几分钟可以结束,如遇到疑难重症则需要占用大量时间。”

目前我国每千人儿科医生比率为0.43,美国是1.46,照此比例,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至少20万。而业内普遍认为实际缺口远不止如此。“尤其在千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儿科医生一直存在巨大缺口。实际缺口甚至超过40万!因为存在大量持有儿科执照的医务人员实际从事的工作是管理类,另外也普遍存在原本持有儿科医生执照的医生,实际不怎么出诊看病的情况,比如以科研、教学为主。”

不仅“供需”极不平衡的儿科如此,几乎所有科室的加号“人情债”不胜枚举。广州某三甲医院谭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医生的时间很宝贵,除了接诊病人,还有会诊、手术、科研、教学等众多任务。某种程度上来说,占用医生时间加号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消耗。”

更让医生感到棘手的是“人托人”模式的跨科室挂号。对医生来说,如果亲戚朋友问询的病症不是自己的专业,就会告诉患者应该挂哪个科室哪个医生的号。但实际中,许多人并不会自己做功课而是过度依赖医生朋友。

“对医生来说,尽管其他科室的专家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的同事,但医院有多个院区,或平时接触并不多,他们什么时间出诊、在哪儿出诊、是否出差等都需要提前沟通,实际中的麻烦并不比患者少,相比较而言,对于人托人加号的情况,更希望病患能尽量先通过正常渠道挂号。”齐医生说。

另外,有些亲属会提出一些相对过分的要求,例如开具虚假疾病诊断证明等,这些要求医生都会直接拒绝的。“否则会直接影响饭碗的,因为违反医师执业法,会被吊销医生执照!”齐医生说,“现实中还遇到过病人三更半夜打电话过来咨询打喷嚏怎么办的事儿。”谭医生对记者说,“与医生相处,在初识时期,懂礼数和分寸最重要;在熟识之后,尊重医生、与医生多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更为重要。”

有效沟通

与医生朋友相处,难免遇到应酬吃饭的情况,对此医生的真实想法又是如何呢?

“日常生活中,对于维系关系的吃饭应酬,我们内心多是抵触的,会耽误本身就很少的陪伴家人的时间。”齐医生向记者说,“医生更多需要精神上的鼓励,需要患者能够理解、信任,和医生一起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困境。有时,病人康复后的一句谢谢对医生的鼓励远远比请吃饭要有意义得多。”

谭医生对此类情况也向记者表示,医生更渴望劳动价值被认可。对于朋友间的相处,更趋向于互动型相处模式,而非僵化、局限于探讨医疗本身事务上。能够理解、分担医生工作压力的相处模式,更能获得医生朋友的认可。

在交往技巧上,多位医生均对记者表示,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大段时间无法接听来电的情况。“相比电话沟通,更加建议切实需要帮助的亲友选择短信留言的方式,直接简洁地叙述自身情况。”谭医生说,“实际交往中,希望公众能够理解,最想治好患者的人就是主治医生。有时候遇到一个医生评判另一位医生的治疗结果的情况,医生本人会受到很大伤害。”

与医生交流,需要提高沟通效率,给予医生最有效的信息。“以儿科为例,提前说清楚病情主述诉、年龄、月龄,对提高问诊效率有很大帮助。”齐医生说,“医生疾病问诊技巧与病史描述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一定标准,大多数病患可能无法立刻解决此类问题,但病患在寻求医生朋友帮助时,采用合理的方式也非常重要。”谭医生补充。

如急事未得到回复,直接去挂急诊,兴许是更加快速的方式。能够理解医生忙碌的生活工作节奏,避免连环电话轰炸的失礼情况,避免提出逾越医生可提供帮助范围的无理要求。“医生的朋友也需要明白交往的分寸感。”谭医生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对医生能提供的帮助存在一定误解,认为医生是“全能选手”。“医疗的细分领域众多,对于超出我专业范围的内容,我也无能为力。”深圳某三甲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林医生对记者说。

上午7:30至晚上5:30通常为医生的工作时间,此时间段内,医生大多忙于查房、出诊、手术等,无法立即回复信息,文字留言是最受医生欢迎的沟通方式,晚上下班后是最容易联系上医生的时间段。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医生回到家还要完成科研、论文及自修等工作。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少麻烦别人也是医生的心声。

更多方式

“相比义务友情问诊,更倾向于使用诸如‘好大夫在线’等在线问诊平台,在业余时间帮助病患。”齐医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无独有偶,谭医生也对记者表示:“一些在线挂号平台抓住医疗市场痛点,解决挂号难问题。”

对比传统的亲友“义务问诊”,医生通过线上咨询平台,能够筛选符合自身专业背景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同时可以获得收入,并有效避免了无穷无尽咨询的难题。“通常情况下,线上问诊只能通过业余时间进行,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见缝插针与患者交流。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希望患者能够平铺直叙个人主诉,无需提前问及是否在线等问题。”齐医生坦言。

政策方面也在加快推动行业发展。今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国务院随后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可线上复诊并开具处方,逐步实现患者在家复诊,线上问诊的行为规范、收费、医保支付等政策将配套支持。

尽管便利明显,针对线上问诊诸位医生都明确指出,因为趋于简单的模式限制,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相比较而言,更适合慢性病患者的复诊。值得一提的是,在银川的互联网医院,已经获得远程会诊、线上问诊开药的执照。

“很多病患喜欢自行上网搜索病症,进行自我诊断。对于这种想法我是完全不赞同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心理承受能力,大多数时候只会加重患者本身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病情治疗。”林医生说。

“自己搜是行不通的,检查的各项指标的正确解读,只有通过正规训练的医生才能够作出判断。例如甲胎蛋白(AFP)值升高,患者通过搜索会得出肝癌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需要根据偏离值的多少及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而患者却极易因盲目的自我诊断而诚惶诚恐,对病情毫无帮助可言。现实中患者的这种自我诊病,十有八九都是误判。”齐医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对于综合性在线问诊平台,例如好大夫在线,家庭医生在线,V大夫,安心医生,微医网等,病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甄选有正规执业医师资质、专业擅长的医生进行线上问诊。”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齐医生、谭医生、林医生均为化名)

(编辑:陆宇,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tangwk@21jingji.com,luyu@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