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把握好当前中国资本开放的好时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6-14 07:00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现行QFII、RQFII相关外汇管理政策进行调整,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又向前迈进一步。

这次政策调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取消QFII每月资金汇出不超过上年末境内总资产20%的限制;二是取消QFII、RQFII本金锁定期要求,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根据需要办理资金汇出;三是允许QFII、RQFII对其境内投资进行外汇套保,对冲其汇率风险。 这些限制措施的取消有利于外资更加方便的积极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正在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今年春天,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开放措施与目标。中国人民银行随后公布了11项将在今年落地的进一步金融开放措施,并明确给出落地时间表。

在金融市场领域,债券市场开通了“债券通”,股票市场强化了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同时监管部门也在落实细化放宽证券行业外资准入的政策。在期货市场,将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原油期货市场,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铁矿石期货交易。

因此,在其他渠道不断开放与深化的背景下,尤其是沪深港通总额度取消、单日额度大幅扩大,同时将A股纳入MSCI后,QFII、RQFII机制如果不作调整,就会形同鸡肋,也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趋势相违背。因此,QFII、RQFII新政是大势所趋,而且QFII、RQFII资金汇出放松限制后,有利于MSCI提升纳入A股的比例,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中国市场。

长期以来,一些观点总是将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挂钩,事实上,在开放有限的情况下,本土机构缺乏约束的做法反而制造了更大的风险,专业能力、风险意识与国际同行的差距也在拉大。现在,在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时刻,扩大资本市场开放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金融安全拥有信心。

当前是中国资本开放的一个好时机。尽管美联储不断加息提高了美国资产吸引力,但是,美国泡沫化的股市承受巨大压力,而在美国之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陆续出现债务危机与货币危机,欧元区也因意大利与希腊的债务问题面临风险。因此,全球范围内,中国是资产配置的一个好去处。

首先,中国股市处于历史低位,而债市收益率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人民币汇率则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根据中债登公布的数据显示,境外机构已连续15个月增持中国国债。截至5月底,外资持有中国国债规模已达到8388.99亿元,创历史新高。现在,每天有大量资金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流入内地股市。

其次,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这意味着将有大量落后产能和企业遭受淘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将会有更高的成长性与市场集中度,转型过程往往意味着的风险与机遇同在,那些具有竞争力的高成长性企业不难分辨,而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这给了境外投资者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是,对于境内投资者而言,加强金融监管产生了信用紧缩效应,尤其是打破刚兑后一些公司债务违约,一些上市公司也出现资金问题等,他们将中国市场风险无限夸大,从刚兑文化下不顾风险的规模扩张一下子变成过度恐慌下的信用冻结,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根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至今国内债券市场共有13家债券发行人发生违约,合计违约公司债规模人民币202亿元,相对于中国公司债约合4万亿美元的未偿债券总体量,公司债的违约率依然只有0.08%。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以历史上大中型银行制造业贷款的最高违约率10%推算,以目前数万亿的存量债券规模,当前违约率比较低,未来违约率也有限。

这说明了中国投资者在市场刚开始打破刚兑产生非理性恐慌,从而将一切债券或股票都视为高风险,产生了市场整体信用紧缩效应。与这种非理性恐慌相比,外资正在大规模进入中国债券市场与股市。

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只会加快而不会停滞,中国投资机构与投资者不管是在国内市场,还是走出去,都面临巨大的专业性挑战。长期以来,一些金融机构在制度套利的投机游戏中不能自拔,让金融行业主要依靠关系、营销以及回扣运行,享受刚兑制度的红利。

当中国金融领域向法治化、市场化与规则化方向转型时,它们就会以夸大风险进行抵制,并真的以为风险无处不在,而不顾及事实。开放金融市场的一个好处是,可以为国内毫无章法的机构提供一个参照和学习的“模范”,帮助他们改善公司治理与投资文化,为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打下基础。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