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政研室主任尚鸣:基建投资增速逐步放缓是大势所趋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尚鸣
2018-06-14 21:26

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看,前4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至7%,比2017年回落了0.2个百分点;1-4月份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2.4%,增速比2017年回落了6.6个百分点;1-4月非民间投资部分回落至4.8%,远远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7%的增速。随着去杠杆与债务收紧,支撑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的积极性都出现了问题。

基建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涉及公共设施、交通运输设施以及电力热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再进一步延伸到上游行业,直接带动建筑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建材行业(钢铁、水泥、有色)的需求。

基建投资作为投资的三大支柱,在投资增速贡献中占据重要地位。一国的基建设施水平是否符合经济发展发展的需要,决定和制约经济的长效增长。可以说基建投资带来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活水平,有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与经济产出同步增长,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过去我们说“要致富先修路”,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看,前4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至7%,比2017年回落了0.2个百分点;1-4月份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2.4%,增速比2017年回落了6.6个百分点;1-4月非民间投资部分回落至4.8%,远远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7%的增速。随着去杠杆与债务收紧,支撑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的积极性都出现了问题。

 一是传统的基础设施趋于饱和、问题突显。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二十多年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大量投资涌入电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等基础产业,使得这些行业的产能快速增加,严重过剩;一二线城市地铁、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港口桥梁已经出现利用率低下的问题,部分城市的商业广场建设已过多过密。二是传统的基建投融资体制的难以为继,单一的政府投资主体和单一的融资方式导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凸显,众所周知的地方债风险问题,背后的支撑就是传统投融资体制。三是基建项目营运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以经营性高速公路为例,普遍存在投资效率低下,因行政区隔和地方利益在收费问题上各自为政,导致出行和运输效率都受到影响,我国成为全球物流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二是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不畅,面临枯竭。过去我们理解的那个基础产业都是过剩的,但基础产业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一个是基建投资里有很多的欠帐。比如城市的交通,如何解决城市的地铁建设或者城市从的拥堵问题,投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还有国内城市的地下管廊跟国外相比非常落后。比如说青岛,德国在解放前建设的管廊到现在还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所以这方面的投资空间也是非常大。再说城市的污水处理问题,城市供水一方面面临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污水处理不达标的问题,这些方面的投资空间是非常大的。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我们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建房,但是与此配套的便于居民出行的公共服务设施,像学校、医院、幼儿园建设仍然非常落后,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城市的养老设施面临着严重的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块的投资空间增长潜力也是非常大的。就是需要投资主体、投资模式、融资方式、运营方式,甚至社会经济统计和政绩考评体系等领域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只有变革,才能为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中长期的发展打开空间。

  基建投资潜力非常大,但是现在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支撑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的积极性都存在问题。

第一是政府负债率很高,现在国家严控债务的增长,地方政府明显看到有很多的短板,但是没有钱也没有力量去解决,和政府的财力不匹配、也不配套,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还有基础设施里面,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盈利性比较弱,或者盈利性比较差的,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间企业,投资的这种意愿都不足。

第二,作为企业来说要考虑到持续发展、盈利性,这几个方面盈利性比较弱,所以企业投资意愿不高,尤其是今年中央企业控制负债率,要把负债率降下来,每年企业负债率可以下降1—2个百分点,并和年度考核,跟工资是挂钩,企业投资更强调盈利性,第二是靠投融资,现在要降低负债率就意味着不能再借钱,目前中央企业平均负债率是65%左右,高的有80%,低的有40%多,。像五大电力的负债率都在80%左右。国有企业降杠杆了,投资资金不足,下一步即使基建领域有很多的潜力,投资仍然会有很大的下滑。

第三是从投资传统基建到“民生基建”,转型艰难。基建投资作为中国经济的“调节器”,受宏观政策主导。在新时代,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调节器”正在放松“稳增长”的旧职责,转向推动三大攻坚战的新使命。这就要律我们从过去“铁公基”+“GDP”的基建投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从“新常态”的角度去理解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战略重点,让基建从服务于引资、投资、生产,回归到服务于青山绿水、服务于生老保障、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服务于投资调结构,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我国的未来。

我们国投公司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在梳理主业、选择投资方向时,提出为美好生活补短板 为新兴产业作导向,其中一个选择就是基础产业,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选择,也是把整个基础产业捋了一下,看看哪些产业还有投资的价值或者有增长的潜力,捋完了以后发现很多的产业都是过剩的。所以将重点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看能不能经过几年培育,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了五个基金管理公司,募集了有1650亿,陆续往下投,有些可能已经产生了一些效益。但是投了几年之后,基本上还都属于财务性投资。培养出一个能够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者是业务领域,现在还都是看不到的,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取代传统的基础设施以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支撑,可能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

 根据我们研究,大数据、智慧城市是下一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这些方面的需求很大。最近国家发改委批准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牵头组建了国家智能汽车发展平台。这个平台把所有汽车的生产商,包括导航、研发软件等等都集合在这个平台上来引导。创造一个服务平台,把涉及到的企业放在这个平台上达到一个资源共享,同时在各个商业领域还是竞争的。这块初步测算,如果把整个的智能物流再加进来的话,也是上万亿的投资规模。

所以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撑点到底在哪里,从传统的基础产业向民生、新兴产业转型,路还比较长。

( 尚鸣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本文为作者在2018年5月22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第二十七次月度例会上的发言,经作者审阅。)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