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改不断推进分级诊疗、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提倡多元办医格局等政策,各行业资本也想从中分羹,包括房地产、TMT组合基金、BAT等,买公司、买医院、建养老院层出不穷。但医疗投资“好看不好做”,投资标的少、投后管理难等问题层出不穷。
由于较为稳定的现金流、相对固定的患者人群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支持,购买医院成为近年来医疗投资的热点之一,药企买医院、房地产商买医院或产业资本购买医院的案例层出不穷。
2018年是医疗服务行业的关键转折年,医保付费改革以新一轮节奏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作为首部卫生健康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落地在即,包括地产商、医疗机构、药企等在内的同行异业各路资本持续扎堆涌入,医院运营及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随着医改不断推进分级诊疗、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提倡多元办医格局等政策,各行业资本也想从中分羹,包括房地产、TMT组合基金、BAT等,买公司、买医院、建养老院层出不穷。但医疗投资“好看不好做”,投资标的少、投后管理难等问题层出不穷。
目前来看,“大家都知道行业很热,外部投资者都在蜂拥进入投并购医院,相对来说把价格抬高了”。英慈医疗(IHG)全球CEO Hertford King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医疗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如果投资者只是花了钱想要追求高回报的话,对被收购医院本身的日常运作会带来非常大的损害。所以投资者需要非常清楚,花钱的前提和目的是什么。”
医院成明星标的
继与并购基金京福华越收购兰考三家医院之后,恒康医疗近日公告,拟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有限公司93.52%的股权,初步协商的交易价格为9亿至9.3亿元。据恒康医疗2017年年报,医疗服务为公司核心业务,公司直接控股 8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专科。
除了药企出手买医院之外,其他行业对于收购医院也兴致高昂。2017年6月,悦心健康公告以9.17亿元收购三家县级民营医院,并称将通过此次收购形成建设“区域健康综合体”的营运模式。而此前悦心健康是一家以建筑陶瓷业务为主的公司(上海斯米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资本持续流向医院,首先是基于政策和市场红利的判断。
随着行业政策陆续出台、医改不断深入,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在政策上得到了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多元办医格局加快形成,对促进民营医院发展,鼓励医疗领域竞争,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对中国市场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往后20年医疗需求总量和产值将是现在的四倍。私立的增长会快于公立医院体系。”Hertford King认为,中国的医疗产业占只占国家GDP的5%,但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0%,“收购医院来投资医疗产业可能是最好的投资方向之一。”
但目前,民营医院数量和服务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品牌和市场频受质疑,医院的运营和相关的投后管理依旧挑战重重。
过去9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从2009年的3994.19亿元(占总支出5.23%)提高到2016年的13154亿元(占总支出7%)。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和消费升级后社会各阶层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优质医疗的需求将长期看涨。但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医护人才的长期短缺、民营医疗机构的信誉局限,都是横在医疗机构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1-3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数据,2018年1-3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20.0亿,同比提高4.8%;医院8.4亿人次,同比提高7.0%,其中:公立医院7.2亿人次,同比提高5.2%;民营医院1.2亿人次,同比提高18.5%。
虽然民营医疗机构接诊量增速很快,但接诊量还远落后于公立医院,考虑到民营医院的基数庞大且未来还将有量的突破,民营医疗机构的门诊量、手术量和病床使用率都将处于偏低的状态,提升运营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小型医疗机构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运营模式之辩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的首要建议是:不要花太多的钱,如果花很多钱并购医院,你很难得到相应、满意的回报。”Hertford King认为目前很多并购价格偏高,“相对来说并不理性,投资者必须非常清楚其战略。”
比如收购之后是自己持有并运营,那投资者对运营方面需要非常懂行;如果只持有但不直接管理,那投资者就需将医院剥离并找到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来运作。“这和酒店业非常相似,酒店行业的并购也走过了相似的历程。”Hertford King解释,最初的投资者一般也是想自己持有并运营,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大家都认识到必须专人做专事,现在慢慢都把轻资产和重资产剥离。
对于医院的运营,英慈运营副总裁Stuart Smalley认为投资者要选择正确的模式,“投资兼管理的成本比较高,投资很重,医院运营成本非常高,投资的回报期很长,有的投资者缺乏医院管理的能力,也不太愿意参与医院的运营管理工作,需要寻找正确的合作伙伴,尤其在中国,投资者必须理解中国的监管法规,这对于很多国际运营商也是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海外就医市场吸引着大量医疗服务机构,国外医疗机构对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参与程度加深,海外医疗服务机构开始向实体医疗机构转型。海外高质量的医疗机构通过与更了解本地市场的本土化民营医疗机构合作,进行医院的搭建和运营。
不管是哪一类医疗服务机构,最终的目的是要吸引更多的患者。“所以在初期建立高质量的声誉和口碑是相当重要的。”Hertford King表示,最重要的是服务好三类人群,一是本土医院的管理者,如何用高质量的医院和医疗设施吸引最优秀的管理者来运营;二是本土的著名医生,三是患者,“我们一般不直接面对病人来做宣传,而是靠吸引名医,患者自然就会来就医”。
(编辑:黄锴,邮箱:huangk@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