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这类症状将被列为精神疾病!对于世卫组织宣布的这则消息,轰动了整个游戏界!网友:心情很凌乱
没有手机在身边是不是就会就会觉得莫名慌张?没有游戏打是不是就会觉得异常无聊?有空闲的时候,你是不是一直在捧着手机玩王者荣耀,或者在刺激战场里大喊队友注意后面的敌人,亦或是满怀憧憬的想着该怎么玩在Steam夏促时买的一堆游戏?很不幸,你可能真的游戏成瘾了。
现在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电脑也已经走进了挨家挨户,信息时代也已经正式来临。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窝在沙发里,紧盯手机屏幕,手指快速移动,赢一把就喜不自胜,输了就骂骂咧咧……这是不少重度游戏玩家的写照,相信很多人都见过、甚至经历过。
而最近WHO(世界卫生组织)就宣布了一条消息,从将正式把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这则消息一出,立刻轰动了整个游戏界。
游戏成瘾被世卫组织列入精神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宣布,该组织将在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列为精神疾病(ICD编码为6C71)。相关规定今日起正式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正式纳入医疗体系。
痴迷到何种程度才会被界定为是游戏成瘾?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游戏成瘾”定义中,其特征包括有:对游戏的自控力低下,愈发将游戏优先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之前,即便会有负面情况也依然会持续进行游戏或增加玩游戏的时间。
“游戏成瘾”首次被世界级权威机构划归为精神疾病,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游戏玩家的关注。热衷玩游戏就是有病吗?这个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伦敦南丁格尔医院首席科技成瘾专家 格雷厄姆博士就此做出了提醒:首先不要把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于游戏的热情归结成游戏成瘾。只有当游戏行为已经影响到基本生活,例如睡觉、吃饭、社交和教育,那就是成瘾了。而且这种瘾还会影响到精神层面,主宰思想和影响专注力。
世界卫生组织对诊断“游戏成瘾”的条件也非常严格,当事人的相关行为必须足够严重,而且已经造成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重大损害,至少需要12个月才能确诊。
一些国家已经将游戏成瘾确定为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英国有许多私人戒瘾机构。
韩国政府已经颁布了一项法律,禁止16岁以下的青少年在午夜和06:00之间从网络游戏中获取信息。
在日本,如果玩家每个月玩游戏的时间超过一定时间,玩家将会收到警报。
游戏与赌博同被列为“行为成瘾”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可以看到,在世卫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游戏成瘾”和“赌博成瘾”被一起归类在了“行为成瘾”中,而它们共同被归类在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大类中。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说小编了,怎么打游戏就变成精神病了呢?
的确,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精神病”是那些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均出现持久明显异常的人。说通俗点,就是长期“疯疯癫癫”的。
乍一看,似乎打游戏成瘾和精神病的定义完全不相关。但是根据世卫组织给“游戏成瘾”的定义规定:游戏成瘾即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所以,简单来说,“游戏成瘾”就是那些将游戏至于自己生活的首位,因为游戏导致正常生活完全混乱的人。
注意,这里不光提到了“数码游戏”,还提到了“视频游戏”,也就是说,那些一天泡在视频网站,或者是疯狂追“主播”的人,也可以被归入到“游戏成瘾”的范畴。
“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
图片来源:图虫
日常语境里的“瘾”是指,即使知道某个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仍然持续地重复这种行为。然而,医学上的“成瘾”则往往会对患者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要想界定正常的成瘾行为和医学成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诊断标准的意义就在于界定出异常的行为。
目前国际上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有两大标准,一个是前面提到的ICD,另一个是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发表的《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DSM)。2013年发布的DSM-5虽然首次单独设立了“行为成瘾”的分类,但是并没有把游戏成瘾列为正式诊断,而是把它列在了附录的“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的精神障碍”中。
DSM-5对游戏成瘾一共给出了9条诊断标准:
图片来源: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官网
1.对玩游戏的渴求(玩游戏的行为、回想玩游戏和期待玩游戏支配了个体的日常生活);
2.不能玩游戏时出现戒断症状(可以表现为易怒、焦虑、悲伤);
3.耐受症状(需要玩的时间越来越长);
4.无法控制要玩游戏的意图;
5.因游戏对其他爱好丧失兴趣;
6.即使知道玩游戏的潜在危害仍难以停止;
7.因玩游戏而向家人朋友撒谎:
8.用游戏逃避问题或缓解负性情绪;
9.玩游戏危害到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而ICD-11(测试版)则给出了3条诊断标准:
1.对玩游戏的控制受损(比如开始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场合等);
2.玩游戏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
3.即使导致了负面影响,游戏行为仍在继续和升级。
而美国精疾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则来自2008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对网瘾的诊断标准为: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无论是DSM-5还是ICD-11,还是我国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都游戏成瘾诊断给出了两条核心特征:
一是成瘾者不仅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玩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忽略了现实生活,无法再参与到正常的社会活动中。
二是他们完全丧失自我控制能力,让游戏支配了他们的生活。
中国游戏成瘾现状如何?
记者将“游戏成瘾”四个字键入搜索引擎,出来了一大串与之相关的新闻热点事件。
2017年,17岁的广东青年小刘窝在宿舍连续玩网游40多个小时罹患脑梗;杭州13岁男孩因玩“王者荣耀”被家长训斥,后跳楼致多处粉碎性骨折,被送医院时还要求登录手游账号;湖南慈利23岁女性被年仅15岁的初三学生残忍杀害,只因后者沉迷于暴力网游,想体验在现实中杀人的快感。
前几年,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家长们纷纷把网络游戏视作洪水猛兽,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游戏已经从电脑转移到了手机上,手机游戏也成为了网瘾的重灾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
手机游戏近几年更是大出风头,例如王者荣耀,决战平安京等几乎成为全民爆款,而手机吃鸡则在PC端吃鸡出现衰落迹象的时候依然火爆。而短视频软件的兴起则进一步丰富了移动端娱乐的形式,同时加重了人们对于手机娱乐软件的依赖。
而就目前看来,防止游戏上瘾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未成年人,例如,今年5月1日,文化部印发的《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开始实施,提倡给未成年用户消费设限,并限定其游戏时间,屏蔽不适宜他们的场景和功能等。但是,现在的手机游戏用户覆盖各个年龄段人群,WHO将游戏上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有助于大家重视游戏上瘾的现象。
我国2008年已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2008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说,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除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工作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性成瘾、烟酒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其中,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这部由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在全国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
专家:划归疾病有利于正规治疗
但中国马上采纳的可能性不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田成华长期接触网络成瘾亦或是游戏成瘾的来访者,据他介绍,目前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并不算深入,诊断标准、治疗体系都还没有成熟。他表示如果游戏成瘾正式划归为一种疾病,那么将对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有很大帮助。
田成华说:“以前如果不列入精神疾病的话,医院是不能收治的,如果正式列入疾病分类里面去医院就可以收。以前医院偶尔会收治此类病人,但并不是以游戏成瘾或者网络成瘾这样的诊断来收的,都是用变通的方式。比如说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等。国内有一些戒网瘾中心,那边是很明确用游戏成瘾、网络成瘾的诊断来收的。以前不属于精神疾病的时候,给患者收住院,尤其是强制住院在法律层面有很多违规的地方,如果采用了ICD11(第11次修订版《国际疾病分类》)的分类标准的话,起码在这方面的阻力会小一些。”
不过,田成华也表示第11次修订版《国际疾病分类》在国内的施行需要长期的过程,游戏成瘾正式被当做疾病来进行治疗的未来可能不会来的那么快。“ICD11正式公布后,世卫组织会向全世界推广,但他并没有权力要求各个国家必须采纳,推荐后各个国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什么时候采纳,中国马上采纳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是整个系统的更新。ICD10有些地方还没有用的很熟悉,ICD11可能不会更新那么快。
对于这一消息,网友们都表示很凌乱,有的网友质疑诊断标准不够科学,也有网友表示:“请给我发精神病证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综合自环球时报、央广网、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世卫组织中文网、美国精神疾病协会网等
(编辑:毕凤至)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