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超越北美背后:中国影视圈“绑定明星”的玩法难以为继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向秀芳 上海
2018-06-19 19:42

6月19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联合发布《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达13.45%,在世界范围内仍处领先地位,是全球电影票房增长的一大动力。报告指出,2017年上市公司对影视公司并购大幅降温,2018年进入业绩承诺期后利润下滑及风险爆发的高发期。

北美市场萎缩 中国银幕保持高速增长

2018年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已首次超过北美,跃居世界第一。回过头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在经历2016年的调整后,从2017年起票房年增速重回两位数,今年算是延续了去年的良好恢复势头。

对比全球各国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去年的增长势头十分亮眼。今天发布的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电影票房39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其中,北美市场票房约111美元,同比下滑2.74%。中国市场票房约88亿美元(559亿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13.45%,国内影片票房占比为53.84%。而日本市场票房约21亿美元,同比下降2.9%。英国、韩国、德国市场票房分别约19亿、15亿、11亿美元,分别增长4%、1.13%、5.3%。

银幕方面,根据IHS数据,2017年全球数字影院总数达35191家,数字银幕总数为169274块,数字化率提高至98.5%。全球3D银幕总数达到99639块,逼近10万块,占全球银幕总数的58.9%。2017年,银幕建设主力军仍是亚太地区,全年新增数字银幕11900块,中国占比高达85%。2017年,中国城市电影银幕数量累计达到50776块。

在《战狼2》等票房大片的带动下,2017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继续快速发展,达到16.2亿人,年人均观影1.17次。从世界范围来看,韩国依然是最爱看电影的国家,年人均观影次数达到4.40次,比北美地区的观众的3.86次还要高。中国与韩国、美国差距较大,但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相差不大。

明星资本遇冷 2018年影视谨防“业绩地雷”

影视行业的并购往往伴随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的“双高”特征,并存在签署业绩对赌协议等备受业界争议的现象。

为规范市场,2016年5月以来,监管层多次出台举措,收紧借壳上市和游戏、影视行业的跨界并购。在政策趋严与市场估值回归理性的背景下,2017年文化产业总体融资规模、并购规模有所下降。

报告显示,2017年影视行业披露的并购事件为17起(含拟披露),剔除3个未披露金额的交易,涉及金额超过150亿人民币。在这一年中,包括出版传媒收购世熙传媒、华录百纳并购欢乐传媒、长城影视收购德纳影业、台基股份收购润金文化在内的多个并购案终止。

对于此前行业并购中涉及的业绩对赌,报告发出警示,2017年是电影产业业绩承诺期结束高峰,预计2018年将会是业绩承诺期后利润下滑及风险爆发的高发期。报告认为,如并购标的在业绩承诺期单一年份业绩未达标,则有较大可能后续的业绩也较难达标。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明星资本遇冷,泡沫被不断打破的特点。报告举例,长城影视收购蒋雯丽家族持有的首映时代公司,曾一夜蒸发4亿市值;新文化收购周星驰的公司PDAL后,市值也一度蒸发40亿;葛优持股的挂牌公司债务累累,曾有张艺谋、刘涛、李小璐等明星持股的乐视影业风光不再,东方明珠也要转让嘉行传媒股权,可见,“明星光环已经不是万能了”。

报告指出,影视公司绑定明星的玩法在行业内已经盛行了几年,不少影视公司也借助明星个人高昂的IP价值,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报告认为,在监管收严,明星资本凝聚力持续瓦解的当下,影视公司还是把心用在内容制作上更为靠谱。

(编辑:辛灵)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