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合作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由三地协商变“粤港澳+中央”

南方都市报
2018-06-20 17:37

近日,经济学家、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前来广州出席“聚力粤港澳大湾区 开拓‘一带一路’全新机遇论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很多他眼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现有问题和发展策略。

大湾区可先期实现内资港资同等待遇

记者:CEPA协议已经签署了很久,但部分条款,比如放开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来内地自由执业还没完全落实,另外部分行业还是对港资有禁入,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关家明:CEPA主要是针对服务贸易的,但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复杂。货物贸易基本上就是关税问题,服务贸易则需要很多配套,有些需要从业人员亲自过来提供服务,有些还要人跟工具一起带过来,比如医生就要带药品和器械才能服务。

目前港澳和内地在服务贸易配套方面是有差距的,国内服务业的资格和标准是有一套体系,香港主要跟世界接轨,是另一套体系。而这两套服务体系需要一套对接机制,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局部的细节要较长时间处理,要做到你开我就能进去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我赞许这种做法——不论从业人员是来自哪里,进到一个市场之后全部按一套规则去要求,不要分内外。比如股权上,就不要分内资外资,现在内地还是会区分。

国际上这个术语叫国民待遇,但是香港和内地都是中国的,不存在国民和非国民的说法,所以用同等待遇更准确,过去十年也是朝这个方向走。将来粤港澳大湾区有可能先朝同等待遇上去努力,而且可以加快一点。现在香港基本上是这样,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都是一个待遇。

“聚力粤港澳大湾区 开拓"一带一路"全新机遇论坛”现场。南都记者 马强 摄大湾区要朝“三个化”努力并带动全国

记者:去年签署的粤港澳大湾区框架协议提出要提高整个大湾区营商环境。在打造跟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方面,现在大湾区还需要做什么?

关家明:很多人觉得之所以需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因为北方有京津冀经济圈,中部有长三角经济带,所以南方也要有一个区域经济圈,过去叫泛珠三角,现在叫大湾区。但是我觉得也不能只看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性是全国最国际化的地区,也是全国最开放的地区、法制化最领先的地方,当然内部也有梯度的差别。

这“三个化”对于全国来说,意义在于,现在全国提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市场化的改革和全方位的开放,所以国家下一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体现在大湾区上,体现在怎么用大湾区领先的三个化,带动全国,连接一带一路的国家经济。不能说大湾区是最重要的,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有特殊性的。所以大湾区要提高营商环境怎么做,就是朝这“三个化”去努力。

湾区自由流动就是人财物的流动,但完全自由流动也要考虑香港的接纳能力。比如欧盟内部20多个国家基本上是自由流动的,但也不是完全自由,土耳其去一些欧盟国家也会有一些限制。

物流方面,现在有人建议把整个大湾区围起来,用电子围栏的形式,在围栏内货物可以自由流通,可以免税,出去了再征税,这个设想可以在某些产品上试行,然后慢慢推开。现在大湾区的合作是粤港澳+中央

记者:香港和内地的合作模式过去是前店后厂,现在会有一些香港高校来开分校和实验室,或者有创新企业来广东孵化,未来的合作方式会有哪些?

关家明:大湾区除了怎么合作,还有怎么竞争的问题。合作方面,过去主要靠地方,互相之间的协商,但是碰到制度性的问题,比如海关和金融,这些需要中央出面,所以现在大湾区的合作是粤港澳加中央,这是跟以前不同的。

竞争方面,要既有推动也有管理,很多人觉得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情况,但其实不一定, 竞争也可以双赢的,可以通过规划协调提高效率。

粤港合作已从“前店后厂”变成了“前脸后脑”

记者:大湾区企业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做投资,你有什么建议?

关家明:建议不好说,你问一个书生怎么做生意,这肯定不合适,香港企业在“一带一路”范围内国家的投资很广,东南亚是相对集中的,这个过程早在改革开放前就开始了,而且当地来自香港的投资会排到当地吸引外资的前五,现在东南亚龙头企业在香港也都有办事处,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跟踪,看看他们最近的情况。

现在我们跟省商务厅合作,在珠三角9个城市做调研。先是物流行业,这个主要是配合港珠澳大桥等基建项目做的,看看会怎么影响湾区的物流,尤其是对珠西地区。

另外是科创方面,现在粤港合作有了新的形式,有些是前“脸”后“脑”,像今天(6月15日)出席论坛的商汤科技公司,他们的研发主要放在香港,另外一些配套功能放在深圳。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魏凯)

(见习编辑:李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