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由影视文化行业数据服务公司凡影在上海电影节期间举办的论坛,都被业内称为“干货最多”的论坛之一。成立4年来,这家以数据服务切入行业的公司,正在用安静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帮助中国电影了解市场和观众。
如何挖掘增量市场?如何优化电影传播、有效沟通?这是行业进入《战狼2》后时代,电影产业共同思考的核心话题。继2017年取得559亿元年度电影票房之后,中国市场在2018年一季度首次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
如今,摆在电影产业面前的是一个新问题:在观众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新时期,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量在哪里?
凡影合伙人、凡影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过去三年中,电影产品的国内影院市场受众规模已达到了4.63亿人,电影产品的国内受众规模(包括流媒体等渠道)达到6.66亿人。
在所有新晋影院观众中,最值得关注的增量空间有两个:第一是40-49岁的年长观众;第二是增速最快的四线及以下城市的观众。此外,18-29岁的青年人群观影人次高达49%;每年观影超过8次的中重度观众群体,虽在人数上仅占全部影院观众的32%,仍贡献出超过68%的电影票房。
上述数据,刘佳告诉记者,是凡影的数据团队用各种方式搜罗所有人群得来的,包括街头调研、影院人群、购物中心等线下调查;线上问卷;电话访谈等多种渠道。
“我们不会提前告诉他是什么品类的调研,避免他在认知上有倾向性。”她说。据悉,与猫眼、淘票票等票务平台数据不同,凡影的数据来源完全依赖自主团队,数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解决“错配”
挖掘增量的一个维度是打破“错配”问题。
青年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陈沁博士在《打破“错配”,管理口碑——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量在哪里》的报告中表示,口碑声量相似的电影,如果口碑评价不集中,呈现两极分化,实际票房往往不佳。如果市场上的影片没有做好和观众之间的沟通,会吸引很多不适合这部影片的观众走进影院观影,这种市场的“错配”在过去的两年中造成了高达30%的市场总票房损失。
为什么会出现电影和观众之间的“错配”?是电影受众发生了变化,还是影片的映前传播没有很好地完成和观众的沟通?刘佳表示,从凡影的观众数据来看,观众正在呈现越来越强的多样化。
面对多样化受众,电影营销也面临着挑战。她表示,从2015年开始,观众对影片信息的知晓度逐年下降。观众最常接触到的物料类型是电影剧照,承载更多影片核心信息的视频预告片对于受众的触达率仍然较低。
在营销阶段,随着电影类型多元化,如一部喜剧爱情片,在做测片时,经常会不清楚优势是喜剧还是爱情。“这是片方经常问的问题,如果浪漫元素是劣势,但营销方向是爱情,映后会面临口碑崩塌的风险。”面对不同类型影片,凡影会有不同的维度评价每一个类型的指标数据。
更常见的情况是,营销会把观众定位到大众人群,这样便没有找到人群的分层。但不同观众的需求不同,对电影的看点也不一样。“营销最重要的是聚焦,要以一个核心自始至终地贯穿到营销动作上。”刘佳说。
数据服务前置
成立于2014年,凡影面向影视项目开发至映后各环节提供数据咨询,观察消费者行为和态度,为片方与观众搭建沟通路径。至今,凡影已持续服务60余家中外影视公司,为数百个影视文化项目提供对应服务。
以数据服务切入行业,凡影在早期进入行业主要依靠“试映会”。即一部电影完成约80%的时候,进行提前试映。记录观众评价、反应,对细节的感知,系统化梳理,并提供给片方(宣、发方),用以其调整内容,制定宣发策略。
随着凡影服务影片数量的增多,其数据服务的方式也更加多元。针对电影本体,通过数据研究提供电影的可营销性、可观赏性分析。此外,针对上映前的电影进行样本分析,也是其常规服务。
针对可营销性,刘佳解释,这主要针对进入宣传期的项目,早期制定宣传方向;在上映前的密集宣传期,检查营销策略落地、营销信息是否传递给核心受众,并形成观影预期和动机;同时针对可能的观影阻碍为片方提供预警。
可观赏性主要针对影片本体的质量。凡影会在早期就介入创作,分析故事大纲各方向的潜力,观众接受程度、产生共鸣的程度,触碰观众接受度的边界;中期拍摄过程,从故事层面分析观众对故事的感受;在完成80%后,对观众进行样本测试。
刘佳透露,可营销性服务一般发生在后期,如果需要重大调整,可能无法再进行更改。且随着片方需求的深入,凡影在前期便参与的项目正在逐渐增多,这也是行业的趋势——即营销前置,营销从创作阶段参与,以便更好地抓住影片核心,精准分析受众,并送达至核心人群,实现票房转化率最大化。
资深娱乐市场咨询顾问、前20世纪福斯研究与策略执行副总裁凯文·尤德现场表示,电影营销在当下时代面临严峻挑战,当代消费者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已经降低到了约8秒钟。在这样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电影营销必须有所突破,形成差异化的认知,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兴趣。
从整体广告营销来说,目前正从传统的被动型经济转型为主动型经济,消费者们会自主选择是否观看和传播产品的信息,电影营销想要突破信息屏障、抵达消费者变得越发艰难。他认为,只有用客观的消费者研究来取代主观决策,才能够去检验哪种创意能激发消费者的兴趣,继而为电影宣传战略指明道路。
日前,凡影与阿里影业灯塔平台宣布合作,成立凡影灯塔影视数据研究中心。用其来自消费者调查的“小数据”优势,结合灯塔的“大数据”。从本质来看,淘票票于去年底开始提出“挖掘增量”的战略方向,与凡影不谋而合。此次大小数据的结合应用,升级数据服务,或能从更多维度挖掘增量市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编辑:李清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