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央行独立性仍有待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奇 北京报道
2018-06-23 12:29

日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联合发表《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署名文章。

文章指出,历史上,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并不清晰,演变的方向也不清晰。所谓货币政策框架,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保证政策工具能达到最终目标的制度安排。

文章称,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工具的决定、使用上,我国基本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过去20年的经验表明,这种决策机制倾向于频繁使用短期经济刺激、忽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最终可能导致我国货币发行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宏观杠杆率持续大幅上升、房地产泡沫的反复出现。

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问题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多数中等收入国家都明确了由央行确定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决定政策工具的使用,而我国央行的独立性仍有待强化。

马骏等认为,为了建立一套能有效维护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避免宏观杠杆率继续快速上升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利率调控体系,提升货币政策治理能力,我国应该进行如下改革:

一是应该建立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央行决策体系,修改《中央银行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央行有设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决定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权力。在《中央银行法》中明确将过多的货币政策目标收敛至通胀、就业和金融稳定三个内容。

二是取消M2目标,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代之以某个短期利率(政策利率)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三是明确只有一个政策利率,其他影响短、中期利率的政策工具(如MLF、PSL等)应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以结构调整为目的,但不应该作为与政策利率同等地位的政策利率目标,以避免多重政策利率导致市场信号混乱。建立一个可信的利率走廊机制。

四是明确放弃汇率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取消“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的官方表述,避免由于同时必须满足汇率和利率目标所导致的政策信号混乱,为真正提高汇率弹性、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提供基础。

五是强化前瞻性指引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强化与市场与媒体的沟通,直接解答市场最关心的问题。货币政策报告要有具体的前瞻性内容,包括央行或央行研究人员的经济预测。

六是采取多项措施提升利率传导效率,包括逐步取消可能被异化为贷款数量管制的监管手段、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明确取消基准存贷款利率的改革意图、加快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建设、提升财政预算和国库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对外资开放境内债券市场、完善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等。

七是推动有助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配套改革,包括强化对地方政府和平台的全口径预算约束,明确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与分工等。

(编辑:周鹏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