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打造科创版广交会 “创交会”突破科研成果转化壁垒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何莹 广州报道
2018-06-26 07:00

6月23日,广州琶洲的展馆内,周锦福站在展板前,用“港味”十足的普通话招徕客户。这位专于大数据研发的香港人,希望在内地的家居市场找到其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新场景。

周锦福这一次参加的是科创版“广交会”—— 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下称“创交会”)。只不过,和广交会交易相关商品不同,这一次周锦福要交易的是技术和知识产权。

6月24日,为期3日的创交会在广州琶洲的展馆落下帷幕,这次展会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参展,展出项目达1000多个。有区域经济学者指出,广州未来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成果交易的平台。

科创版“广交会”

据展会主办方统计,2018年的“创交会”尽管才办到第四届,却已吸引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企业参展,展出项目达1000多个。展会的三天时间,共计5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初步签订合作协议,合作金额为1.49亿元。此前的三届“创交会”共展出项目成果超过4400个,转化落地项目超过140项,交易金额约69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走访展馆现场发现,创交会不仅有国内的两院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展出,同时吸引了诸如斯坦福大学这样来自海外的知名机构和企业参展。这些机构、企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周锦福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他的不少校友已带着香港的科研成果,来到珠三角地区孵化。他拥有一套结合硬件与软件进行大数据智能检测的技术,但在香港开拓应用场景不太顺畅。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他与内地厂商联系不多,这次前来参加展会,是希望通过展会联系到更多内地厂家。

“我们团队有技术,同时熟悉国际标准。”周锦福说,“希望能和内地厂家联手,或者听听他们的意见改进技术,这样做出来的智能家居产品可以销往国际市场。”

“竞争对手都来了,你再不来就吃亏了。”黄汉这句话特别像出自“广交会”贸易商之口。

黄汉所在的企业来自刘经南院士的北斗技术孵化,从事市场开拓的他告诉记者,受到主办方邀请后前来参展,发现公司的不少竞争对手也来了。预计未来“创交会”将成为他们市场竞争的一个平台。

前来出席“创交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表示,从科研成果到技术,从商品到市场,都需要突破转化的壁垒。广州有作为商贸之都的底蕴,有会展转化的平台,理应有所担当。

2017年,经过国家批准,广州市政府如愿争取到“创交会”永久性落户广州的决定。彼时,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建华表示,要把创交会建设成为推动全国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交易的“重大窗口”,成为继广交会、海交会(指“海上丝绸之路交易会”)等展会之后,又一全国性的品牌展会。

向国际创新枢纽“转身”

这场科创版的“广交会”,撮合交易的方式除了展位设置,还有30余场的精准的项目对接会。而在会展之外,广州市政府有更全面的考虑。

自2017年“创交会”永久落户广州开始,广州市政府就提出了“1+1+N”模式。两个“1”分别是每年举办一届创交会和启动一个网络平台——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服务平台。“N”即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开发园区、孵化器、服务中心等地方设置常态化项目对接转化基地。

据官方介绍,“创交会”已形成广州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科技园、广州启迪中海科技园、广州开发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八大成果转化基地。每个基地每年需要举办不少于3场专项成果展、成果对接会等对接活动。

截至2017年,通过前述转化基地已经收录了历届“创交会”征集的项目成果8000多项。全年共促成160多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63个项目已实现转化落地,交易金额达近63亿元。

在这背后,亦有广州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愿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指出,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同时拥有近9000家高新科技企业,创新集聚趋势越发明显。这将是推动广州向国家科技创新枢纽转变的重要基础。“广州未来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的交易平台。”

不过,申明浩亦指出,广州未来要夯实国际创新枢纽功能,还需要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化、产业化的高科技优势,着力于打破重点院校高科技成果转换的瓶颈。“科技企业的成长期和研发期一般不缺资金,最缺资金的是成果转换阶段。广州政府如何调动各方面资金,在推动成果转化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是一大关键。美国硅谷就有一套完整的成果转换流程,而国内这一块很缺乏。”

而创交会,则有望成为广州实现科研成果“落地”的关键一环。

(编辑:陈洁,如有建议意见请联系:daicc@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