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G孙强:在中国做投资一定要灵活

21世纪经济报道 申俊涵 北京报道
2018-06-30 07:00

“中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是瞬息万变,企业也在不断成长,如果你一成不变地做投资,是不可能成功的。”日前,TP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孙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说。

孙强认为,“原本特别擅长管中小规模基金的机构,突然开始管理大型基金,这样做需要改变投资模式,做的项目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和风险把控,容易造成收益率降低。”

《21世纪》:近几年,双创政策、减持新规、资管新规等的出台,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认为,机构该怎样适应频繁变化的政策与规则?

孙强:我在中国投资多年的一个体会是,一定要灵活,随机应变。中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是瞬息万变,企业也在不断成长,如果你一成不变地做投资,是不可能成功的。

现在的腾讯跟刚开始做QQ的腾讯有天壤之别,现在的阿里、菜鸟、蚂蚁也比当初仅做贸易的阿里衍生出N多种业务,大了几万倍。经营环境在变,企业模式在变,我们的投资方向也要随之而变,要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和政策,适应新的企业模式。

象TPG这样的全球性PE公司,在中国投资一定不能单纯的从美国总部来发号施令,用发达国家的模式来套用中国。目前外资机构在中国本土化最佳案例就是红杉中国。它在中国做投资的模式打破了美国红杉的框框,结果是业绩和规模都超过了美国红杉。虽然红杉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几乎不可复制,但TPG也需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在中国建立因地制宜的模式。

《21世纪》:有些机构的基金规模越做越大,但投资收益率反而不尽如人意,怎么解决这种“大基金病”?

孙强:每个基金管理机构都有自己的DNA,有自己的特点。一定规模的基金在自己专长的范围内投资,驾轻就熟,能创出优秀的业绩。但因为成功了,基金就想扩大规模,旗下基金突然翻了好几倍,投资金额也大大增加,做的项目也开始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这样往往容易出问题。比如原本特别擅长管中小规模基金的机构,突然开始管理大型基金,这样做需要改变投资模式,做的项目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和风险把控,容易造成收益率降低。PE行业中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也有一些基金,循序渐进,从小做大,培养不同的团队来做不同类型的投资,获得了成功。风险投资、增长型投资、并购基金投资的方法很不一样。早期投资主要关注行业趋势、创始团队、经营模式,很难用财务模型来估算未来收益。增长型投资重视爆发性增长和尽快上市套现。并购基金则依靠借债杠杆、砍掉成本、重组业务、收购扩张来获得回报,三种投资模式对投资团队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很不相同。

TPG未来计划在中国逐步做宽,早、中晚期投资都做,但要搭建不同的团队来操盘。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企业,融资需求是不一样的。作为另类资产管理者,我们希望能够把资金输送给不同阶段的企业,为它们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21世纪》:在金融领域,TPG有过投资深圳发展银行、中金公司等案例,近期又参与百度金融业务的独立分拆。这个项目是怎么考虑的?

孙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目前已经很普及,由此支持的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发展迅速。百度金融的侧重是消费信贷,用它擅长的技术和数据处理来勾画借贷者的信用状况。支付宝基于交易场景,微众银行以社交为基础,百度是以搜索技术见长,现在很多银行都需要技术赋能。

从市场前景上讲,现阶段BATJ等第三方非金融机构所做的小贷、消费信贷业务,加到一起才占行业总额的7%,传统银行占了93%。在消费信贷都转向网上的时代,为BATJ等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去发展。这就是我们投资百度金融的考量。(编辑 林坤)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