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杨涛:当前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研发多有不足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晓 上海报道
2018-07-01 09:00

中国很多金融科技在国际领先,但更多体现为商业模式、应用场景,需求层面的领先,而底层技术研发方面有很多不足。如何支持金融科技进一步发展?

6月30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在该论坛上以“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监管”为主题发表演讲。

杨涛介绍,通过巴塞尔委员会分类方法,我们把技术对金融活动的影响分为四类,支付结算、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市场设施。

杨涛指出,金融科技新技术对现有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主流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银行科技、保险科技这些层面。以英国监管部门批准的全功能直销银行牌照,其唯一不确定性是监管因素。监管主要影响在小额开户、是否线上贷款、小额面签等。这些技术未来是否会发生重大变化变化,如果监管环境有所变化,十年后银行都往手机APP上转移是完全有可能的。

此时,线下同样有其存在价值。线下不是完全无人,而是维系和客户更或的重视度和黏性,比如说咖啡馆等场所,线下仍然有存在价值。

对主流金融体系的冲击之外,杨涛认为纯粹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里有可能爆发独角兽。因为其既受政策支持,又不是做类金融业务。此外像BATJ这些巨头市场也很关注,核心问题是其技术输出加金融自营,金融平台边界能否做到有效的隔离,这也是各方比较关注的问题。

杨涛指出,利用金融技术做类金融业务,不能越位,整个监管日益严格。从监管层面来看,未来从事任何金融活动必须把自己可能存在的风险特征搞清楚,是存在系统性风险还是非系统性风险,还是国情特殊的风险,需要把自己解释清楚,否则就会出现过去很多金融产品出现过程中存在很多争议。比如货币基金加支付功能,现在在宏观稳定性方面是否有影响有很多讨论。整个大趋势就是严监管。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发展迎来重要的窗口期。

杨涛表示,当前中国很多金融科技在国际所谓的领先,更多体现为商业模式、应用场景,需求层面的领先,而底层技术研发方面有很多不足。那么下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主要的政策方向是什么?主要靠市场主动,政策更多是引导,创造环境。

国家层面相关部门也在讨论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希望引导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利用新技术,实现普惠金融的服务水平。保险业也要讨论利用新技术,来进一步促进保险服务。地方层面,多地都要出台一些和金融科技有关的政策和规划。归根到底落到企业、项目、人。

市场上众多声称金融科技的企业,到底什么样的值得支持?

杨涛表示,从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行业主体来看,定性角度可以分为几大类:银行保险主流机构大规模用金融技术。互联网、电商的巨头,利用自身的优势,在金融业务技术输出方面同时布局,又适度的隔离,肯定也是一部分。三是纯粹提供技术服务于外包的机构。四是利用新技术,自己从事类金融业务,包括P2P业务。

从定量角度衡量:参与主体有没有技术优势,不仅仅是过去的软件等IT企业,你能否在新一代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有没有专利,这是一个衡量点;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的比重,如果是标杆企业,起码占到一半;在技术应用场景方面真正有所突破,无论是自己用还是为其他机构赋能;线上业务占绝对比重,在全业务链条应用新技术程度比较高;收入结构由产品销售逐渐转化提供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型外包;在内部管理控制组织架构各方面,科技化程度比较高,如果你自成是金融科技企业,内部还有大量的人工填单,大量的内部管理流程不顺,我觉得离金融科技还很远;最后是企业文化,体现出创新性、敏捷性,就可以保证较为安全合规的平衡。

从功能角度来看,就是关注的技术加入金融领域,有哪些重大的应用项目取得突破,这些突破是合规的,风险可控的,同时解决了现有金融的短板,能够有效与市场结合,人工智能+金融,大数据+金融,互联技术+金融,分布式技术+金融,安全技术+金融等。

(编辑:王芳艳)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