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服务业改革直指痛点: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提升基层护士待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佳昕 北京报道
2018-07-11 07:00

导读:据民政部此前的推算,2020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可新增社会就业岗位超过710万个。此外,加上医疗护理和针对血液透析、重症等的专科护理,以及母婴、残疾人等群体的护理需求,护理服务业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

“如果能提高我们基层护士的收入就太好了,现在大家都表示工资太少,夜班无法休息,查房也很辛苦,活儿干得多也没有奖励,工作缺乏积极性。”被问及基层护士的工作日常时,黑龙江某县城专科医院的护士王芳(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护理队伍人才不足,护士待遇不高,是我国护理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缩影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人、孕产妇、婴儿、残疾人等群体均有护理需求,护理服务业亟待发展。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护理服务业改革发展指导意见,也是国家层面对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所做的首个顶层设计。

医护到家COO解琦认为,我国存在着“重治疗轻护理”的情况,而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及整体身体状况非常重要。此次《意见》的出台将护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

我国护理服务业市场规模有多大?

据民政部此前的推算,2020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可新增社会就业岗位超过710万个。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另外,我国目前约有40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看护只是护理服务业的一部分,医疗护理和针对血液透析、重症等的专科护理,同样属于护理学科范畴。加之母婴、残疾人等群体的护理需求,护理服务业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

对此,《意见》指出,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健康特征和护理服务需求,统筹发展机构护理、社区和居家护理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覆盖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服务,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健康新期盼与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护理服务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护理服务业领域,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举办护理机构。

解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需要护理的人在医院最多待一个月,总归要回到家里。但回到家中缺少相应的机构解决自身的护理需求,一些医院自身护士资源紧缺,更不可能提供居家服务,因此要鼓励社会力量加入。

目前,在一些城市,社会资本投入护理服务业的进展较为顺利。

以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上海市为例,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市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共26599张,全市护理院达46家,其中政府办9家,社会办37家,床位数7913张。全市护理站达108家,其中政府办9家,社会办99家。全市由社会资本设置的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已经达到6051张,占总数的22.7%。

虽然从数据上来看,社会办护理院和护理站在数量上远超政府办,但床位数却落后于政府办。

对此,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闻大翔表示,目前大部分的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护理站等,规模还是比较小,约有几十张床位。未来护理院和护理站,是护理机构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国家到地方均不断推出政策,提倡放管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健康事业和产业中,社会资本如果来建设护理院和护理站,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

不过,闻大翔也强调,在门槛开放的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包括加强工作的规范性、人员培训、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标准等。

护理体系要匹配分级诊疗

《意见》指出,护理服务体系要跟分级诊疗相匹配。

其中,三级医院主要提供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级医院等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护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等主要提供日常医疗护理、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

同时,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接续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与养老机构的紧密对接,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康复等服务。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促进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帮扶带动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提升。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向媒体透露,国家正在研究完善医联体服务体系网格化布局的相关文件,支持医联体实行医保打包付费,通过绩效考核分配资金,有效引导资源流向,促进护理人员向基层流动。

此次公布的《意见》还指出,要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护理领域生活性服务业态创新,改进服务流程,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护理等新型业态。目前,国家正在研究通过试点细化“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管理规范。

解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互联网的模式确实解决了老人、孕妇包括出门不便病人的困难,家属陪同就医的请假成本同样很高。另外,缓解了医疗机构资源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可以匹配闲置资源。

“国家要求要以机构为依托,我们目前在申办护理站,同时跟一些护理机构和医院加强护理方面的专业合作。”解琦表示,希望卫健委能参考针对互联网医院的政策,出台关于互联网护理平台的政策,诸如线下有机构依托,线上从事护理服务的派单等。

护理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护理队伍的建设。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380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2.74人,医护比为1:1.1。与发达国家高达1∶4甚至1∶5的医护比相比,我国正在面临着护士流失。

解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他们的调研中,很多护士毕业后选择转行。

“工资太少,我目前一个月只有1200元的基本工资,加上夜班补助也达不到2000元。很多工作都要护士来做,夜班要查房没法休息,还是比较辛苦的。大家对工作也缺乏积极性,因为干得多也没有奖励,都是护士长说一步干一步。”王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了解,护士间收入差异大,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间、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在编和非编的护士之间都存在较大的收入差异。另外,护士本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存在瓶颈。

对此,《意见》指出,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护理人员管理制度。在护士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建立健全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护士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要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在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基层护士倾斜,调动基层护士队伍积极性。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wangjx@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