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在贸易战前保持战略定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7-12 07:00

日前,美方公布拟对中国2000亿美元输美产品加征关税清单,企图以加速升级的方式威逼中国屈服。中国商务部表示。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

相比第一阶段的500亿美元商品,此次2000亿美元的规模很大,但是加征10%关税低于第一阶段的25%。与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工业品不同的是,此次清单主要由消费品构成,与美国人日常生活相关,会抬高生活成本,侵害消费者利益。这次可能出现更多反对声。

加征10%关税对中国企业出口会有影响,但不会太大。去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接近7%,加上去产能造成的原材料涨价、土地与人工成本增加等,对美出口综合成本上涨接近10%,但并没有减少对美出口规模。

这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优势是在全球竞争中逐步形成,美国进口商也很难在中短期内寻找到可以替代中国制造的稳定来源,尤其考虑到对生产品质与交货时间的严格要求。

在过去数年,中国制造业成本持续增长并未削减中国制造优势,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早已向东南亚与南亚等地区转移。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渠道稳定性等因素,临时性的10%关税成本可能会被上下游消化。

美国加速升级贸易战,是想速战速决。美国人认为中国正在推动金融体系去杠杆,因此,现阶段是中国最脆弱的时刻,美国贸易大棒会迫使中国为避免风险而妥协,向美国出让更多利益。但是,这种“趁人之危”的作法很难行得通,因为中国提前作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准备,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极低,中国经济的稳定性足可以支撑这场贸易持久战。

若以更大视角考察当前中美经贸博弈,会发现胜利终将属于中国。这是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是两国各自国内结构失衡的表现,中美两国经济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但是,美国政府并未推动结构性改革,而是采取以减税刺激投资与消费、以加征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的总量政策。事实上,如果没有结构性调整释放新的增量空间,以利益做诱饵的刺激性政策只能起到短期作用,结构甚至可能在未来因现有政策的蝴蝶效应继续恶化。

逻辑上讲,一个国家通过关税壁垒,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降低消费,增加储蓄率,同时为企业减税,可以刺激国内投资,实现进口替代。但这个逻辑在美国行不通,因为美国投资根本不依赖国内储蓄,而是外国资本流入。提高国内储蓄必须提高利率,而一旦美联储提高利率必然会吸引全球资本投资与避险,从而压制其长期利率水平。

目前美国减税政策也无法抵消美国人工成本过高的全球劣势,相反,它会刺激美国消费,进一步增加逆差规模。美国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保护本国企业也根本不会起作用,除非美国全面地孤立。

中国则在大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开放市场,鼓励创新,推动分配正义,建立有利于高效运转与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些制度改革会释放出更多市场空间,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全面创新,纠正结构性失衡。因此,以中国结构性改革对比美国简单粗暴的招商引资做法,无疑中国选择了正确道路。

如果考察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历史,会发现大部分是在压力和冲击环境中成功实现的。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产业转型是受1970年代石油危机冲击所推动,韩国企业全球竞争力与产业地位主要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逐步形成。

这是因为,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有巨大的推动力才能实现,单纯依靠企业自身抉择,他们大部分不愿意冒险。因此,必须将他们集体置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才可能为了生存而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整体性地演化最终形成经济结构性的改善。

从长远来看,可能持久存在的贸易摩擦造成的外部压力,将有利于政府通过改革金融、财政、市场准入与监管以及产业政策等,及时实现结构性优化;也有利于在产能过剩背景下,逼迫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与创新中去,而不是用于营销。在短期内,应该继续防范金融风险,对出口企业受损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反应,与此同时,无须将更多精力应对贸易摩擦,而是加速推动结构性改革。

从最近大量外资高端制造业项目涌入中国,尤其是特斯拉选择在中国建立巨大的工厂看,中国将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吸引更多高端投资。时间站在选择了正确道路的中国这一边,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胜利最终会属于中国。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