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应对贸易摩擦长期化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7-13 07:00

在商务部7月12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威胁对2000亿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的问题,发言人高峰回应,美国的这种做法正在把全球经济带入不确定性陷阱。如果最终实施,将波及更多企业和消费者,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衰退影响。中方将继续评估企业所受到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鼓励调整出口结构,对外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对内开拓消费潜力,推动企业化挑战为机遇。

调整出口结构、开拓国内消费潜力等,属于长期性的措施。特朗普四处挑起贸易战,当对方实施反制,他又威胁将贸易战进一步升级,这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将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而不只是暂时性、短期性的冲击。面对这样的长期不确定性,我们也需要进行深入评估,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特朗普政府威胁对2000亿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这是贸易霸凌主义的行为,其目的是形成威慑,迫使中国答应他们的不合理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301调查报告中。这份报告对中国促进技术进步的行为都进行了指责,要求中国做出改变。由此可见,美国的目的就是抑制中国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继续处于低端的环节。而且,美国要求用国内法律(如贸易法“301条款”)干涉中国的政策制定。

这样的要求当然是中国完全不能答应的。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遵守自由贸易规则,但不能接受损害中国利益的单边主义的规则。

国际贸易是互惠的,美国企业在其中获利尤其多,例如,在中国生产的苹果手机的收入,大部分归苹果公司,中国企业只获得小部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大量顺差,但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例如人口红利消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环境污染,实际上获利并不多。中国付出这些代价,目标之一是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学习先进技术、改善经济结构。

如果在国际贸易中,中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努力被遏制,而且美国还要通过知识产权获得更多收益,那么,即使中国获得贸易顺差,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中国必须反对美国霸凌主义的威慑,拒绝美国单边主义的规则。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但我们有自己的底线,如果美国要通过贸易战威胁将单边主义规则强加于中国,妨碍中国自主制定政策,阻挠中国技术进步,那我们就宁可打贸易战,对美国进行反制。在这个过程中,将有言语的威胁和心理的较量,一些威胁会在较量中变成实质行动。不管事态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守底线。

威胁会变成行动,这不仅发生在中美之间,还发生在其他经济体之间,那么,国际贸易就会受到冲击,全球化进程就会遭遇逆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都将在艰难中前行。人们常说全球化才是主流,但不容忽视的是,反全球化的逆流也很强大,特朗普就是迎合这个逆流的。在欧洲,脱欧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而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是层出不穷。受逆全球化潮流的影响,贸易摩擦的风险将长期化,一些摩擦会转变为贸易战。中国作为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会经常性地暴露在贸易摩擦的风险中,外贸要面对越来越强的不确定性。

这是挑战,也是机遇,让我们可以更加坚定地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很多年,中国经济有比较强的外向型色彩,对外资和外贸的依赖比较大。当然,外向型经济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上,就实际经济状况而言,内需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只在2005年-2008年超过了5%。国内很早就开始反思外向型经济的弊端,而政策也逐渐改变偏向外贸和外资的倾向。在2008年之后,我国外贸更加平衡,多数年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都小于3%。实际上,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已经比较强。也因如此,即使贸易战升级,我们也无须惧怕。

面对贸易摩擦长期化的风险,我们需要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我国有庞大的人口和成熟的产业配套,这是我国增强内生动力的坚实基础。外资和外贸工作也会越来越依靠这个基础,例如扩大进口以适应消费升级和供给提质需要,越来越多的外资是面向国内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

考虑到贸易摩擦风险的长期化,我们不宜用短期政策应对贸易战的冲击,如货币政策大幅宽松、刺激过度消费等。这些属于“应激性”的反应,会使形势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带来长期问题。我们应该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应对,不做过激反应,而应扎实地练好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