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还驱动了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力
2018-07-14 07:00

本力

作为一个在科技上的后发国家,我们对技术的崇拜由来已久,不但“技术驱动”深入人心产生了类似宗教的地位,而且从网络上流传的某位以教人如何实现财务自由的大V对客户的讲话中看,技术似乎已经成为“割韭菜”的标配。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广场舞大妈也会开始探讨区块链的未来,这与她们热衷于在各个微信群里不断警示转基因等技术的巨大危害形成魔幻般的强烈对比。与此同时,各种如出一辙的大批网贷公司将“互金”字样悄悄换成“金融科技”。技术专利对社会公平带来的伦理问题正持续引发讨论。

我们的确需要反思:技术除了驱动创新、财富和野心,还驱动了什么?

对于“弯道超车”这样一个关于“科技驱动”的流行说法,许小年教授在最近的一次演讲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其实更多的是“弯道翻车”。

事实上,与其说是科技驱动,不如说是技术驱动。且不说各种打着科技旗号的胡作非为,人们不顾伦理盲目冲向技术泥潭的现象正在愈演愈烈,这已经给人类带来诸多永久性伤害。对于这一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希拉·贾萨诺夫教授在《发明的伦理——技术与人类的未来》一书中强调:“新涌现的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系列无生命的工具,也不仅仅是相互联结、辅助完成任务的系统,而是重新划分了自我与他人、自然与人工之间的界限。技术发明已经渗入了我们的身体、思想和社会交往,改变了我们与其他人和非人的关系。”

他将技术带来的重大问题分为三类:一是诸如“疯牛病”、福岛核灾难、全球变暖、搭乘顺风车人身安全的风险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大的不平等问题;三是涉及自然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这不但诱惑人们将自然和人类本性转化为一架可操纵的机器,而且直接导致了社会的碎片化乃至消失。

所以,不仅是我们的各种发明改变了世界,重塑后的世界也改变了我们。

罗大佑在《未来的主人翁》中用先知般的低沉嗓音呼唤:“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其实当下不能自拔的岂止是儿童?各种控、各种瘾早已经全面开花、老少通吃。人们以为用手机控制住了整个世界,但其实在技术和商业面前,自己只是终端的流量、数据,甚至只是机器的载体或延伸。

在技术的诱惑和威力前面,人何在?

这正是贾萨诺夫教授提出的第三类问题,技术的发展事实上正破坏了生命的自然方式这一本质概念,尤其对人类本性和自然认同带来重大破坏。而且随着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加速兴起,它们对于人类的基本尊严和价值观的空前侵犯和挑战难以衡量。

空有道德激情和忧患意识于事无补,在《发明的伦理——技术与人类的未来》中,贾萨诺夫教授反思了技术决定论、技术专家治国论、结果意外论这三种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主流观点,提出了一个可供思考的框架,也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析技术的伦理问题给出了正确的方向。

贾萨诺夫教授把技术也看做是一种权力——技术规定了社会秩序,分配利益和负担,重构权力。那么,在技术统治的世界,想要挽救它带来的破坏,也必须“把权力装进笼子里”。

既要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保有人类的基本尊严和自由,就需要让法律和政治的成熟随着技术一起演化。这就需要对技术的理性监管和治理,但这在现代国家的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晚期。

1972年是人类技术发展的里程碑,这一年成功出现了第一例实验室重组DNA,飞往月球的载人飞船“阿波罗17号”成功发射,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关于人类环境的联合国会议。但人们几乎没有注意到,美国国会在同年11月颁布了一项法律《技术评估法》,并且成立了一个新的行政机构——技术评估办公室(OTA),从法律和技术决策民主化两方面为国家的技术未来提供了坚实基础,尤其是直接成功推动了美国在军备控制、生物技术和技术评估方法上的全球领先。

所以,作者指出:“科学持续书写生命的篇章,把许多新事实和发明机会引入人们的视野之中。法律的功能就是为了保证社会能够正确解读和使用这些新篇章的内容,能够符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多样性和蓬勃发展。”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