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那个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凯叔讲故事
2018-07-18 21:07

“懂事”意味着着孩子藏起了自己的孩子性,以“听话”的小大人示人。越“听话”的孩子,才越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肯定。

01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女孩刘菁晶的一句话让我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

刘菁晶走上天台,对台下的爸爸说:

爸爸,我知道你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关心我、陪我,我知道是因为我很懂事,你对我很放心。但是,我很讨厌这种懂事。

我才十三岁,我还是个孩子,希望你多关心关心我。

女孩的最后一句奋力呐喊,是喊给自己爸爸听的,也是喊给天下父母听的。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懂事的孩子缺人疼。

尽管道理我们都懂,但这样的话从一个13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却显得那样“苍凉”。

大人不要把孩子的“懂事”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孩子再“懂事”,终归还是孩子。

因为“懂事”意味着着孩子藏起了自己的孩子性,以“听话”的小大人示人。

越“听话”的孩子,才越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肯定。

02

“听话”这两个字,是我童年记忆里最长久、最痛苦的噩梦了。

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一直告诉我“要乖,要听话”。

虽然从小学到初中,我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名,但每次受到表扬的都是成绩不怎么样的弟弟,而我听到最多的夸赞,一直都是“这孩子真听话”。

小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个布娃娃。

7岁那年,我终于攒够勇气,指着橱窗里的粉色娃娃说:“我想要这个”。

妈妈神色凝重地看着我说:“这个太贵了,不买。”

见我一脸失望,妈妈蹲下来抚摸着我的头说:“妮妮最听话了”。我点点头:“妮妮听话,不要了”。

至今,每每想起来,我都很心疼那个站在橱窗外边说不要玩具的小小的自己。

看着别的小朋哭一哭,闹一闹,便能得到想要的玩具,我内心其实是非常羡慕的。

尽管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都是年级第一名,但在我的概念里,“听话”是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优秀”。

只有听话,我才能被看见。想要被父母关注,我只有拼了命地“听话”。

可是,我的内心却是不快乐的,自卑、敏感、没有安全感,低自尊一直像鬼魅般,纠缠到我成年以后。

“听话”就像一块旧时的伤疤,伤口虽然已经愈合,疤痕却一直在。

03

  • 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不快乐

《奇迹男孩》中,奥吉的姐姐维娅就是个特别懂事、听话的女孩。

4岁之前的维娅,天真无邪,拥有家人全部的爱,爸爸、妈妈、奶奶都围着她转。她是家里唯一的公主,家人关心她,爱护她。

但奥吉的出生打破了这一切。因为先天性畸形,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残疾的小男孩。

父母无意中忽略了维娅,因为在他们眼里维娅是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她不需要父母操心就可以过得很好。

父母不知道,维娅心里其实很苦,她对家里的小狗说:“有人想知道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吗?”

听话的孩子的确可以让父母省心,只是同时他们也藏起了掩盖在“乖巧”下面的情绪。

他们披起“听话”的外衣,却把“委屈”和“不快乐”默默地吞进了肚里,独自消化着“伤心”、“失落”和“失望”。

她有多懂事,对家人就有多情深。

选择“听话”,是把爱给了家人,把悲伤留给了自己,这是一种隐忍和牺牲,更是一种成全。

  • 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不懂拒绝

去年12月份,演员马伊琍在新浪直播中分享过自己的育儿经验。

她说,对于大女儿爱马,当时自己采取的是一种“严厉教育”,把爱马教育成了让别人眼羡的“听话的孩子”。

后来的某一天,爱马从幼儿园回来,告诉马伊琍说,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很想做一次妈妈,只是和她一起的小朋友,每次都让她当宝宝。

当时,马伊琍不以为然地说:“那你可以拒绝啊”。但爱马却怯生生地说,自己不敢。

爱马的这个回答让马伊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她和丈夫文章反思后认为,自己过于严格的教育,让爱马变得极易认错。平时只要自己声音稍微大点,她就会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久而久之,爱马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也变得懦弱,不敢说“不”,不敢反抗。

马伊琍说:对孩子不要采用过于严厉的教育,哪怕一遍遍讲道理,也不要压迫他们,否则会让孩子容易屈从于他人霸道的言语或者行为。

  • 过于听话的孩子,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影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凌玲的儿子佳清就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

爸爸妈妈离婚,佳清努力地讨好着妈妈。妈妈再婚,嫁入陈家,他又小心翼翼地讨好着新的家人。

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本是小孩子的天性,但佳清身上却少了一份童真,多了一份不安。

佳清就是那个想哭不敢哭,想吃糖却一直得不到的孩子。为了吃到糖,他努力地讨好着每个人,却唯独忘了他自己。

每个人都有童年,但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塞满了零食、童话故事与满满的快乐,有些人的童年是被委屈裹挟着的。

04

“宝贝乖,宝贝听话。”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们总喜欢用“听话」来教育孩子,却很少有人反思,自己是不是“听话”的父母。

大多数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往往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甚至不会听。

我们总想着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生活,却很少有父母有耐心地破译孩子不听话背后的情绪密码。

纪录片《镜子》中,有个叫家明的孩子,他曾经是个网瘾少年,和父母的关系很是僵化,是父母眼里不折不扣的“不听话”的孩子。

面对镜头,家明哭泣着说:

父母从来没有给过机会,话都没说完,他们就已经拒绝了。

在他眼里,父母从来没有真正倾听过自己,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乃至理想强加给自己,让自己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

交流的缺失,沟通的无效,最终让家明成了问题少年,让原本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处得和仇人一样。

拒绝倾听,是亲子关系中最大的杀手。

孙晓云老师说:“中国父母最难能可贵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所以,做耐心听孩子说话的父母吧!

05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

请试着蹲下来,做个会听孩子说话的父母。抱着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尊重孩子,给他无条件的信任与关爱,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心中所想。

把小孩当做大人般对待,认真听他们说的每句话。

孩子从父母那里懂得了什么叫“被尊重”,等到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才能回馈以“尊重”和“懂得”。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听话的孩子惹人怜。

愿我们永远做那个给糖的人,允许孩子有自己不听话的空间。

关于作者 / 语不惜,自由撰稿人,家庭教育及心理学资深爱好者, 专注分享婚姻、情感、育儿知识,理性思考,用心写文。

本文来源 / 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14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