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微信使用图鉴:微信好友平均104.28位,社交需求最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慧 北京
2018-07-26 09:37

老人在微信使用方面,微信对其的功能有明显的选择分层——社交>信息>支付——会使用社交类功能的老年人占比85%左右,会使用信息类功能的老年人为65%上下,会使用支付类功能的老年人比例在50%左右。

年老,是人必经的生命阶段,你是否会担心年纪大了跟不上数字时代的急速变化?

7月25日,腾讯研究院的S-Tech工作室与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团队联合发布《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这份报告研究了以微信为代表的老年人数字生活现状,呈现了55岁以上的群体在微信使用和反哺中各种“不适应”与背后原因。

数字难民的微信生活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41亿,占总体人口的17.3%;预计2050年,这一群体占比将增至总体的三分之一。

微信数据报告指出,2016年9月55岁以上的微信活跃用户大约768万人,而到了2017年9月,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5000万。

美国学者普林斯基和弗莱尔曾做此分类:青年人是引领浪潮的“数字原住民”,中年人是亦步亦趋的“数字移民”,而老年人是被拒之门外的“数字难民”。过去,年轻一代对于老年人使用新科技的认知,往往停留于调侃老年人偏爱的特殊媒体内容(如“中老年表情包”、“养生文”),或是担忧其受到谣言、网络诈骗的侵害,夹杂了不少标签化和和刻板印象。

而上述报告通过956个家庭的3051份样本研究了老年人数字生活的现状。报告发现,老年人在使用微信的程度上,平均每天使用1.37小时,掌握微信的11.47个功能,拥有104.28个好友,而年轻人平均每人拥有305.28个好友,中年人平均每人是188.12个好友。

总体来说,老年人在微信使用程度上较中青年更浅,无论是每天使用时间、掌握功能数、还是好友数均如此。另外,在识别谣言的能力上,中年人与老年人水平相当,都显著低于青年人。

在老年人微信好友中,家人的比例平均为23.1%,他们在朋友圈点赞和评论时将家人为第一位,有2.7%的老年人会选择屏蔽家人。相反,青年人点赞评论的优先级依次为亲密好友>普通朋友>家人,有25.8%的人在发朋友圈时会屏蔽家人。

老人在微信使用方面,微信对其的功能有明显的选择分层——社交>信息>支付——会使用社交类功能的老年人占比85%左右,会使用信息类功能的老年人为65%上下,会使用支付类功能的老年人比例在50%左右。

报告还发现,影响老年人微信使用有客观因素——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可能会使用更多微信功能。亦有主观因素——爱学习新事物,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往往拥有更多的微信好友,会使用更多微信功能。

另外,与家人一起逛街、锻炼次数多的老年人往往会用更多的微信功能。而与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的频率与更深度的微信使用无关。

如何教父母使用微信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眼中的英雄,他们似乎什么都会,但是随着年龄渐长,他们却成为了互联网的“新手”。在本研究所调研的694名使用微信的老年人中,有50.3%的老年人表示他们是由儿女或孙辈教导。

在讨论为什么要生小孩的话题时,一位科技圈知名的律师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是养儿防老,很多人考虑的是物质层面的反哺。现在,他想到的是希望老了,儿子能教他使用新科技产品。

数字时代的恐慌,也无处不在,“数字反哺”是老年人走进互联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本研究以微信为例,调查了晚辈在微信使用上反哺长辈的功能点,调查发现子辈平均教授过父辈6.97个微信功能的使用,孙辈平均教授过祖辈3.22个微信功能的使用,排名靠前的是发红包、发语音、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等社交功能。

但是,这些较为表层的技能性教授,对于老年人来讲或许是不够的。报告发现,老年人对“与生活相关的信息需求”要显著大于其他人群,这样的需求与渴望是很难通过简单的技能性反哺获得,往往需要更加深度的基于数字内容的反哺,如跟长辈一起探讨哪些公众号有价值、有营养,在朋友圈中发布个人信息需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报告提出了一些反思,晚辈教老人学会发红包,但没有教他们如何选择公众号。当年轻人看到数字时代老年人的种种“不适应”,如轻信网络谣言、易上当受骗等,或许可以暂且将轻蔑、抱怨放一放,回到家庭本身中多一些反思——对于人生中拥有第一部智能手机的父母,年轻人是否足够理解他们融入数字时代的需求?是否充分满足他们真正需要的反哺内容?

报告发现,女性晚辈比男性晚辈更多地对长辈进行数字反哺;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就越多地反哺长辈;与父母住得越近,就越有可能教会父母使用更多的微信功能。

报告呼吁、鼓励年轻人了解老年人真实的微信生活图景,充分理解、尊重他们自发的数字化需求,从家庭视角出发思考与长辈日常的线上、线下互动,探索老年人数字生活的改善之道始于足下。

(编辑:陈洁)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