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千家上市公司购入千亿结构性存款 更青睐“真结构”
7月25日晚间,康德莱(603987.SH)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拟使用不超过8000万元闲置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或保本型理财产品。
自年初以来,由于受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影响,上市公司一度将理财投资的目光投向了结构性存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A股购买结构性存款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近千家,购买的金额合计超过千亿元。7月至今,两项数据仍分别高达约230家和近300亿元。
不过,情况似乎正在出现改变。央行日前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6月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增速今年以来首度出现负值,较5月环比下降0.62%。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金融行业分析师表示,随着监管收紧,短时间内将出现结构性存款下滑的现象,但长期来看其具有的低风险等特点,也将有一定规模。
7月未明显增长
根据康德莱7月25日晚间的公告显示,公司控股子公司购买的结构性存款,多数产品与利率挂钩,年收益率多在3.7%-4.5%之间,期限则是1个月到40天不等。
康德莱并未披露子公司为何要选择结构性存款作为闲置资金的处置途径,但公司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购买的多款结构性存款系保本型产品,且期限较短,风险可控,公司也将与产品发行主体保持密切沟通,严格控制资金安全。
“以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产品,有利于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公司盈利水平,不会影响公司日常资金周转需要及公司主营业务的正常开展。”康德莱方面人士表示。
上述类似的原因和理由,频繁出现在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6月,沪深两市购买过结构性存款的上市公司数量高达近千家,涉及金额超过千亿元。
具体而言,今年一季度,两市共有约330家上市公司不约而同选择结构性存款作为公司闲置资金的保值途径,涉及金额约140亿元。至二季度,两项数据分别达到610家和850亿元。
其中,今年5月和6月,A股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561家和523家,其中购买了结构性存款的企业数量分别约为270家和240家,涉及金额分别高达330亿元和310亿元左右。
至7月,结构性存款依然成为上市公司选择理财途径的一个重要选择,但增速已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最新,本月共有381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合计购买金额达到766.26亿元。其中,涉及结构性存款的家数为233家,购买结构性存款的总金额达到294.23亿元,占7月购买理财产品总额的38.4%。
考虑到7月即将结束,和5、6月相比,7月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的规模未有明显增长,甚至可能有所下降。
这一变化情况与目前央行披露的有关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数据变动趋势相呼应。央行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在5月达到9.26万亿元的高点后,在6月出现小幅回落,环比增速下降0.62%,出现今年以来环比增速首次负值的情况。
青睐“真结构”
“上半年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数量和金额的大幅上升,与资管新规当时的公布不无关系。由于强调‘打破刚兑’,兼具存款和金融衍生品特性的结构性存款被认为是原本保本理财的替代品。但随着监管趋严,情况开始出现改变。”7月26日,前述北京中型券商金融分析师说。
杰克股份(603337.SH)成为这一情况的典型案例。Wind资讯数据显示,作为今年A股购买理财产品个数最多的上市公司之一,在今年7月以前,杰克股份曾多次买入结构性存款。
其中,杰克股份在6月份购买或持有的49个理财产品中,9款产品为结构性存款,买入金额达到3.4亿元,占其购买理财产品总金额的比例接近一半。
但在7月,杰克股份购买或持有的理财产品个数下降至17个,涉及金额不足2.5亿元,且理财类型全数为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
对于这种改变的原因,杰克股份证券部一位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出上述调整的原因是出于对资金滚动的需求,“银行理财产品可以随时赎回,结构性存款则一般都有(持有)期限”。
实际上,此前结构性存款虽然被认为应挂钩金融衍生品,收益浮动,但部分银行发行的是并未挂钩衍生品的保本产品,或是内嵌行权条件“失真”的期权,实际成为“高息揽储”。
但随着监管收紧,上述被称为“假结构性存款”的产品将遭遇“寒流”。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称,衍生产品交易部分要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同时,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不过,尽管监管趋严后将影响结构性存款短期的规模增长速度,但长期来看“真结构”的结构性存款依然有市场。
申万宏源证券一位非银金融分析师表示,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在银行主要大类产品中的选择将逐渐回归表内存款类产品。
“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变相的‘保本保收益’的产品,当其规范为‘真结构’后,其具有的‘起存点不高、保证本金、纳入存款保险且存在较高的或有收益率’的特点,将使其与银行存款、净值型理财等相比,仍具有一定吸引力。”上述分析师说。(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