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被调剂考生的“过山车”心路:新高考录取的自由与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金沙 上海报道
2018-08-10 07:00

必须得“接受调剂”,否则分数再高,如果被退档,就要第二次“补投档”,这样就有落入二本大学,甚至落榜的可能。

哭了三天后,李妮(化名)终于红肿着眼睛走出了房间。李妮是上海市2018年的高考生,当她得到消息,自己在大学录取中被调剂到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专业后,当场瘫坐地上,痛哭失声。

她想考法学,做律师,这个职业规划在她初二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这次高考,成绩也超过了一本线十几分,以为自己如愿以偿,没想到,理想折戟在填报志愿一环。

填报志愿,是考生高考的最后一关,同样也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而李妮和她身边的几位同学,虽然都被所填报的学校录取,但全被调剂到自己意料之外的专业:有的报了中文,被调剂到学前教育;有的报了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被调剂到环境工程。

李妮的遭遇是最“离谱”的,她报了法学,结果被调剂到一个此前从未听说过的理科专业。

几天前,李妮收到了来自这个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但她还是经常和同学聚到一起,吐槽即将到来的“意外”的未来,筹谋着如何重新规划,怎么迂回到自己理想的专业。就如他们自己说的,“原本以为高考过后基本大功告成,没想到填报志愿后又是一场‘兵荒马乱’。”

在新高考改革这场试验中,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过了选科,冲刺过一场场等级考,斩获了自己相对满意的高考分数,也同样经历过学校对新高考填报志愿的一轮轮教育与提示,他们的“梗”在哪儿呢?

扩大考生选择的报志愿方式

今年是上海新高考录取的第二年。从2017年开始,上海就实施了全新的高考及志愿填报方案,改变原有志愿填报方式,不分文理、不分批次,采用“学校+专业组”的平行志愿录取方式。

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专业组”内的专业可以调剂。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报考本科普通批次的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报96个专业。

“学校+专业组”的录取方式,被认为扩大了学生的选择,同时也避免过细的选择令考生选择困难。

平行志愿录取的原则是分数优先。计算机依据考生成绩排成一队,按序逐一模拟比对,完成所有考生比对后,计算机一次投档到高校,由高校进行专业录取。掉档的考生自动被分配到其他符合分数要求的高校。

简单讲,就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为一个志愿。高校确定一些专业的招收名额,一般而言,考生由位次从高到低开始投档,若投档的志愿招收人数已满就会下延到下一个志愿。

与旧高考不同的是,新高考是在考生分数公布后填报志愿。6月23日,上海考生的分数公布了。

李妮想报法学,这是一股“执念”,同时,上海是她的首选区域。

一名上一年的学长也参与了李妮的志愿填报。学长传授的经验是,虽然自己的分数都知道了,高校招生的一本线也明确了,每家高校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也有去年的可供参考,但还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分数去填报。

“要根据排名位次。”学长介绍,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会有上下浮动。比如,今年上海参加高考的5万多名考生,通过上海考试院的系统大数据分析,李妮的考分排列在前20%左右的档位。她需要根据2018版招生目录,结合今年高校录取的人数,再对照2017年的录取分数和人数,预估出自己有可能被录取的高校与专业。

李妮最后决定填报暨南大学、苏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以及上海本地的三所大学,填报的专业则都是自己的“执念专业”——法学。

李妮认为,自己这次填报志愿,作出了艰难的取舍:出于对专业的考虑,她舍弃了外地一些录取分数线更低的211或者985院校,因为那些院校没在上海招收法学专业。

7月1日,李妮到学校填完志愿,哼着小曲,一路蹦跳着回到了家。以为自己考虑得非常周详了,她填报的7个平行志愿中,根据此前预估,分为期望志愿、目标志愿和保底志愿。对于目标的大学,她报了录取分数线一高一低的两个专业组,两个专业组里选择的也都是法学专业。她本来以为,即使不能被分数线高的专业组录取,还有分数线低的专业组保底。没想到,后续的剧情翻转了。

踩中平行志愿与退档的风险点

根据上海考试院公布的信息,今年共有515所在沪招生院校(1036个院校专业组)参加本科普通批次招生,比去年增加10所招生院校、46个院校专业组,如海军军医大学、深圳大学、山西大学、云南大学等均首次参加上海的本科普通批次招生。

即便如此,考生也不一定就可以低于去年的分数线而被自己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录取。而李妮就是未如愿考生中的一员。

7月19日,李妮得知自己未能被自己喜欢的专业所录取,被调剂到了一个完全不在未来规划之外的理科专业后,痛哭起来。

她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自己的分数进了这所大学的高一档专业组的分数线,为何还会被调剂?而且,她为了安全起见,已经填报了这个学校的低一档录取分数线的法学专业,却为何没有被调剂进去?

因为李妮有专业选择的执念,起初填报志愿时,准备“不接受调剂”。

调剂是指,最终去的专业不是自己志愿上填写的专业,但被校方依据人数和分数调配去了其他专业。

但李妮的高中老师认为,必须得“接受调剂”,否则分数再高,如果被退档,就要第二次“补投档”,这样就有落入二本大学,甚至落榜的可能。“而且,不接受调剂还得给学校写下一份承诺书。”她说。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刘玉祥2016年时撰文介绍,在原来高考录取模式下,第一批本科退档考生,即使不参加第一批本科征求志愿,基本上也能被第二批本科录取,不至于“一落到底”。而在本科批次合并后,考生无论被哪所学校退档,根据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原则,都将直接进入到本科征求志愿。此时可供选择的院校无论是总体办学实力,还是剩余专业质量,通常来说都大不如考生之前的志愿选择。

他还介绍,2016年上海市第一次合并本科批次录取,当年本科普通批退档考生共计30余人,绝大部分是因为不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转系”的机会与壁垒

李妮的感受是,新高考中,即使你在高考之前的选科、等级考、综合考都斩获了理想的成绩,但也不意味着肯定能考进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她甚至觉得,“你填报的志愿必须是大幅度低于你的分数线,否则就可能被调剂或者退档。”

上海一名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介绍,考生的投档志愿被录入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内,如果不同意院校调剂,出于招生名额的限制,相对低分的考生会有被挤出所报专业的风险。一旦这个考生还不接受调剂到这个专业组的其他专业,就会被直接退档,而不会移交给比这个录取分数线更低的二档、三档院校,以及同一个学校不同档位分数线的另一个专业组。而李妮的情况就属于踩中了这个风险点。

调剂的范围只局限于同一个专业组,比如Z大学有两个专业组,而同学甲进了专业组1,那么他无论怎么调剂,最终的专业只会是专业组1里的专业,不会进入专业组2。

因此,李妮没有被调剂到同一个大学的二档录取分数线的专业组。

被调剂去自己完全想象之外的专业后,李妮马上想到的就是大二转系。然而,尽管目前各高校都在放宽转系的规定,但仍然存在壁垒。

招生办老师告诉李妮,该校的法学专业目前没有具体的转系规定,要转只能转去低一档录取线的法学专业。而且,李妮即使在大二愿意转入比自己低一档分数的专业去,前提是学习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10%。

李妮目前已经从高考胜利和报考失利的“过山车”心情中走出,“新高考的确给了考生更自由的选择,但这种自由也增加了我这种目标单一考生的风险。”她说。

大多数高校是按照高考限选科目划分专业组,比如限选物理的专业组成一个专业组、不限科目的专业组成一个专业组。李妮填报的专业组,不管是法学专业,还是最后被录取的理科专业,都不限选考科目,以至于出现了调剂时如此之大的跨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存在的问题,原因在于扩大学生选科权利的同时,大学依旧实行集中录取,即根据学生 “3+3”科目总分,结合志愿进行投档、录取。

他认为,只有推进大学自主招生,由学生自由申请大学,才能让学生在选科时更加重视自己的兴趣与长远的学业发展,而不是关注选科的高考分数,也才能让大学各专业结合办学定位,自主提出考生申请成绩要求和选科要求,会让学校各专业保证招生标准基本相同,但各具特色。

(编辑:王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