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催生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走向“进阶”

21世纪经济报道 骆轶琪 深圳报道
2018-08-14 07:00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的脚步渐行渐近,区域内产业协同和联动研究的意识正逐步觉醒。

在近日举行的“2018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世界上科创中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要素的渗透,大湾区内多产业优势资源的共享发展,将为湾区经济带来重要影响。

虽然当前国内整体产学研联动转化率仍相对偏低,但在国内产业发展的诉求支持下,企业为主导的校企联动研究,将代替过去基础研究仅学校主导、应用研究仅企业主导的割裂态势,加之国家多部门出台政策支持香港科技发展,促进香港和内地在科研领域的合作,未来湾区内产业与学校资源联动带来的效益将逐步放大。

科技金融提振

在成长型企业发展初期,往往伴随长时间的资本投入,这不仅考验着企业创始人的运维实力,更需要背后强大的金融支持。

从湾区经济发展角度,则意味着能够充分调动来自各城市的优势资源,集约化发展。

在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看来,这类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共享型经济,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差异化生存和特色发展是将来大湾区和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共享经济是大势所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模式。”刘燕华指出,当然共享经济在目前来说还有很多灰色地带和风险隐患,如何突破模糊区域,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必然要做出的新选择。但共享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入快车道,将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

其中最为凸显的表现,即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科技金融的促进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志东在现场介绍道,世界上科技创新中心经历过四次转移,即从初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到17-18世纪英国为主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再到18-19世纪法德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此后是20世纪美国的信息技术突破,目前的第四次转移,是处在多元化格局阶段。“每次科技中心转移过程中,其对应的产业革命,必然是伴随发生过关键性的金融变革或创新。最早意大利的银行、威尼斯的银行,美国的科技金融风投体系发展都对创新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分布,刘志东发现,二者的布局基本一致,意味着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强关联性。

这在当前世界多个湾区的发展态势中也可窥一二,如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内都集合了全球性的证券交易所和一流的大学,且三大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均约为85%,而在目前的粤港澳大湾区不到60%。“所以服务业在未来发展中将是重要的产业,其中金融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不过在科技金融的引导方面,我国已经有飞速进展。

据投中研究院日前发布最新的《2018年政府引导基金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共成立1171只政府引导基金,总目标规模达58546亿元(含引导基金规模+子基金规模),其中政府引导基金本身总规模约为14636-17564亿元。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表示,这类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双创,将吸引更多民间创新资本进入该领域支持创新创业。当前我国知识创新的生态系统已经形成。

“总结来说,第一是有大量进行深造的科学家群体,第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二,同时许多全球重要的产业链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加上民间和政府的基金支持,形成了这一新的生态系统。”

产学研转化加速

对比世界上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香港集合了优质教研资源和金融资源,深圳则是科技创新实力的代表城市。这成为促进湾区内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但在过去,从教研到产业的成果转化实现率仍旧偏低。

香港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洪为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在列席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期间,曾看到过一份报告,指出国内八所大学的创新园区中,其产品转换率仅8%。“我预估全国的转化率大概在10%左右,但发达国家其实到了30%-40%。”

这意味着我国创新产业发展存在巨大想象空间,而当前环境已颇具发展基础。

洪为民向记者分析道,过去产业公司在发展早期,对科研和自主创新的重视力度不够,随着当前政府愈发重视以及企业发展需要,我国整体科技和产业发展到了新阶段,产业应用生态逐步完整。

“过去基础科研更多是教授主导,对于产业成果转化热情不是很高。但如果是由企业主动找到机构开展的应用型科研,就很容易转化成产品。在当前产业应用生态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如果有机构愿意去做较为尖端的基础科研,也比较容易找到市场对接。”他如此表示。

对于这一点,英诺天使基金香港合伙人谭伟豪有明显感受。他告诉记者,过去香港政府不干预高校的自主研究工作,这导致高校教授更注重发表论文,而非对社会带来多大影响。但随着世界主流大学对一流大学的定义发生变化,香港的研究氛围已经逐步发生变化。“现在大学教授除了研究之外,还要考虑产品转移落地,虽然在对教授评价体系中,这一点还没改变,但是整体氛围已经在调整。”

他同时指出,香港受制于土地面积等客观因素,生态圈集合性较弱,但是放到大湾区的环境下,将香港的研究与内地资源配对发展,则将面临巨大发展机会。

“我认为,大学下一步要做好产学研联动,就需要更多天使基金,投资到博士、硕士生身上,让他们去创业。大疆创新和商汤科技就是很好的案例。”谭伟豪补充道,香港有良好的融资平台,接下来还需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落地大湾区,才能在世界上形成更强竞争力。“以后人才在哪里,就赢在哪里。”

对于如何强化大湾区内产学研联动的进程,洪为民建议道,在政策方面,应当鼓励企业主动联合大学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资金配对或本息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教授和企业的评估思路不同,需要政府组织相关专家智库,或借助资本市场的帮助,为知识产权定价,更好促进交易的达成。

“深圳有明显的产业落地需求,就应该鼓励高校的研究方向多与企业的诉求对接,因为企业内部的研究会考虑到成本计算,但高校有诸多优质资源的聚合。”洪为民表示,研究体系应该呈现漏斗形,宽的部分是研究未来10-20年乃至更远的前沿科技,这应当是高校主导的研究;窄部位属于3-5年当下的研究,则是企业主导。但任何10-20年随着时间流逝都会变成3-5年,这些未来没有被淘汰掉的前沿研究,都会成为有益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当下研究。(编辑:李清宇)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