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创新网络加速成型 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若萌 深圳报道
2018-08-16 07:00

在8月15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讲话中表示,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强调,中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香港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机构,支持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去年7月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年多来,粤港澳三地间科技合作迅速推进,并且不同于以往的松散状态,如今在大湾区指引下,三地间政府、企业、高校以及个人的科技创新合作均在有重点有节奏展开,一张创新网络逐步成型。

广东省科技厅在近日对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的一份提案答复函件中就透露,广东省科技厅正在联合香港、澳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下称《科创行动计划》),有望近期发布并实施。广东方面同时提出,香港联合广东省共同打造“一廊四城多核心”的创新格局。

人流、物流、资金流流动更加便捷

8月3日,国务院宣布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事项。而在此之前广东省就推出了“便利湾区”18项举措,其中包括在前海、横琴、南沙率先实现港澳居民就业免办就业许可证。

目前在深圳前海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香港居民袁翔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段时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让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居民获得感倍增,包括取消就业证到缴纳和提取住房公积金享受市民待遇等。“相信随着交通的更加便利,更多利好政策的推出,未来会有更多香港、澳门的顶尖人才来到内地就业。”他表示。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创新董事长李泽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港澳及境外科研人员,受限于“183天”的个人所得税规定,即按目前的规定,境外人士在境内就业超过183天,需要按照境内税率来交税。“大湾区目前最短缺的是科技企业创始人类型的顶尖人才,希望未来,在税率方面能看到更多突破,凝聚更多顶尖的科技人才力量,共同推动大湾区的科技发展。”

科研资金的顺畅流通对粤港澳科技合作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2017年11月底佛山举办的2017粤港澳合作论坛上,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余健表示,国家科研计划将向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放,实现科研经费跨境拨付,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

今年4月26日,广东省科技厅发布了《关于发布2018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粤港联合资助计划(项目)指南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将对粤港共建的研发机构进行资金支持,并规定从2014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内在港共建的研发机构,可以享受补助,在粤的研究机构不超过10项,在港不超过5项,每项补助为150万元。

同日,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署发布公告表示,2018年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接受申请,今年计划分为三类,分别由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及创新基金资助、内地相关单位资助的25个科技范畴和粤港或深港两地政府联合资助。

科技部、财政部今年5月出台规定,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组织实施;深圳和香港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推动港澳高校对接广东科技成果转化,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

今年5月中旬,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香港建立的16个国家重点伙伴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作为试点获得了中央财政总计约2200万元的“过河”科研资金支持。

今年7月,《深圳市“深港创新圈”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扩大了“深港创新圈”计划项目类别,且新增类别允许资助资金跨境使用,以促进科研资金便利流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融合。

“可以看到,目前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科技合作、科研发展十分重视,接下来要继续在促进科研经费的跨境使用,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简化科研人员出入境手续,仪器设备通关便利等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无缝对接。”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杨道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入

今年7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透露,粤港澳三地教育行政部门已对大湾区高校建设形成了共识和建设思路,2035年大湾区将基本构建起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共同体。为了与世界级湾区形成匹配,资源共享、联合办学、人才流动、科研成果转化将成为大湾区高校合作的四大重点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简单梳理发现,粤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项目已接近190项、广东高校及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已立项建设达78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首批立项建设5家。除此之外,还建有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深港产学研基地、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深圳虚拟大学园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合作基地。

随着一批粤港澳合作平台在港深、澳珠以及广州南沙等地的落户,政府与业界也在探索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三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技术转让等领域深度合作。

今年7月,香港大学与广东药科大学在中山市成立广药大—港大创新平台,以及设立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支,共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生物医药研发,以及加速研发成果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香港大学表示,创新平台将成为港大在大湾区内的一个重点项目,有利于为港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大学实施转化型研究战略拓展内地发展空间。

李泽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最近几年港澳高校与广东省内的产业合作越发密切,取得的成果显著,催生了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

而就在今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腾讯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相继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丁宁指出,通过联合实验室的方式,大湾区内的顶级科研资源可以与龙头企业的产业需求直接对接,而这些企业也能为实验室提供充足的资金、研发设备方面的支援,是大湾区框架下“香港研发-内地转化”的崭新尝试。

“作为起源于香港大学的科技企业,我们十分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合作发展。” 香港本土首家被投资的技术驱动型公司有光科技CEO温豪夫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相信随着三地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会催生出更多科技含量高、潜力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带的建设。”他表示。

(编辑:张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