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当年的小小化学家吗?”
8月22日,重庆科技馆。正在举办的“小小化学家”试验体验区,十年前组织学生参加该活动的志愿者胡懿问这次被邀请回来的四川大学学生陈鹏帆。
10年前第一次参加活动的陈鹏帆
十年前第一次参加实验进行化学初体验的小学生已长大成人。2008年,公益活动“小小化学家”由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德中同行”活动中首次推出,当时中德两国希望以此来推动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彼时,这项专为6至12周岁小朋友设计的免费互动化学实验室,让孩子们通过简单、安全的动手实验探索神奇的化学世界,已在巴斯夫的老家德国路德维希港举办了10个年头。直至2002年,为纪念中德建交30周年,“小小化学家”才登陆中国。
谁也没有想到,当2008年,“小小化学家”首次在重庆——巴斯夫中国最大的MDI生产基地所在地举办时,那天,恰好汶川地震。
十年后,当年的“小小化学家”再聚首,亲自负责该公益项目的巴斯夫大中华区政府关系总监蒋永勇发微信群感慨:“那一天我永生难忘。‘小老师’们在大地震的活动当天所表现出的纪律严明和无惧无悔让我深深被感动,强烈被震撼。当年他们在‘小小化学家’项目里经历的一切,一定会成为终身的精神财富。”
地震日里的实验
8月22日,巴斯夫全球副总裁、巴斯夫聚氨酯(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诚柯对十年前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第一次“小小化学家”活动的志愿者和大学生们说:“感谢你们今天回家了。这正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初心,从小树立科学探索和钻研精神。”
胡懿是当年带领孩子们的“小老师”之一,其实他当时只是四川大学学化学的一名学生。胡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08年,孩子们的化学实验是在重庆人民广场举办的。汶川地震来的那天,大家毫无征兆,孩子们兴趣盎然。当发现周围的大楼都在摇晃时,一直陪伴着孩子们的他后来是被巴斯夫德国的工作人员扛着离开的。
全程参与该活动的蒋永勇记忆犹新。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道,汶川大地震当天,“德中同行”的展厅突然猛烈晃动,嘎嘎作响,地板摇摆不停。负责带孩子们的“小老师”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立即保护并带领正在做化学实验的孩子们撤离展厅,集中到广场的安全地带。
他说,但当时有一个小男孩坚决不肯放弃他的实验,拒绝离开。有一位“小老师”劝说无果,一直陪在小男孩身边,冷静的指导他做实验,直到完成后再陪他撤离。“在我们允许大家离开项目赶紧回家时,无一人愿意离开。当时所有人都和团队同心同德。”蒋说,他当时被深深感动和震撼,难忘至今。他相信对当时的小孩子而言,这种科研钻研的精神已成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巴斯夫副总裁马诚柯和重庆科技馆副馆长赖灿辉敲铃开课,身后是10年前的孩子长大成人
时隔十年,在巴斯夫发出的邀请下,当年的孩子再次来到“小小化学家”的实验室和巴斯夫重庆MDI生产基地参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来自巴斯夫基地周边邻居——重庆市长寿区晏家实验小学的勇敢孩子绝大部分已念大学,除了学习汉语言文学、国际传播、数学外,有孩子选择了和化学相关的材料学、医学等专业,其中一位还做过小小化学家的志愿者老师。陈鹏帆说,在专业学习中,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都是学分很高的必修课。化学物质更是组成人体结构、反映人体代谢的重要成分,是临床各门学科的基础。
而当年的“小老师”胡懿从事多年的药物研究后,如今转战环保产业,从事管理工作。
线上线下的实验
10年过去了,“小小化学家”一到暑期,就成了上海、南京、重庆、广州、沈阳、武汉、香港、台北、高雄和桃园的孩子们的乐园。
在重庆,今年来优先体验实验的40多个小朋友依然大部分来自巴斯夫重庆MDI基地长寿区,孩子们的“小老师”们依然是从各大高校招聘的和化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们。但有所不同的是,除了线下为期一周的参观体验区外,网络实验室里丰富多彩的各种科学实验还可以让小孩子们和家长互动,真正成为小小化学家。
今日上午,在重庆科技馆举行的吹气球竞赛吸引了大批的孩子参与。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吹气球不是用嘴巴。在“小老师们”的带领下,苏打、醋、酱油等都被搬上了实验桌,8-12岁的孩子们亲自动手,了解酸和碱如何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使气体膨胀。这种化学反应也适用于许多日常用途,比如可以制成酸碱灭火器。
据工作人员介绍,只需要添加“巴斯夫进行时”微信公众号,线上关于“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西兰花保持新鲜的秘密”、“一株植物是怎么长成的”等小实验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后持续操作,简单易学,并有“冒险岛”知识游戏可以参与获得纪念品。
“你会是未来的化学家吗?”当年在大地震中坚持做实验的一位大学生笑着鼓励率先 “吹”大气球的一位小朋友。胡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从川大化学专业毕业后,他的同学里,有的35岁就已成为教授了。
重庆科技馆副馆长赖灿辉在“小小化学家”实验上说:“我们将致力于打造有趣、互动的科学实验,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学校的热情,以推动年轻一代的科普教育,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