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北京智造: “新生力量”商业化落地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清清 北京报道
2018-08-23 07:00

技术的探索,最终离不开商业化落地。今年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许多企业都加快了各自的商业化步伐。

有别于长三角、珠三角的传统制造“重地”,北京制造业的特点集中在“高精尖”领域。由于拥有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座城市内,以高新技术驱动的企业层出不穷,无论是初创型企业,或是历经多年持续加码技术的企业。

今年,北京的“高精尖”特性尤为引人注目,它首先体现在北京区域经济的结构占比上。根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北京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报告”)分析,北京第二产业中的新生力量已经基本形成:2017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占工业比重已接近四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五分之一。报告预计,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将从前一年的4.6%变至4.8%。

AI芯片、AI技术、北斗导航、机器人等行业,正是北京高精尖领域中的佼佼者。布局在这些行业内的代表性企业,于国际巨头盘踞的领域,努力尝试“撕开”属于中国的技术“口子”。“对于创新企业而言,面向终端某几个方向的芯片应用,将是很大的机会。”近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的“触摸智造-2018中国制造业价值发现之旅”的交流中,地平线副总裁贾志鹏这样向记者解读AI芯片领域的“中国机会”。

同时,脱胎于传统制造企业的技术公司,也在利用自身对传统制造业的经验与理解,以技术更好地赋能行业。在中巽云科技CEO李鹏看来,与2C领域相比,传统制造领域许多2B的内容需要做得更实,这背后拥有大量细节有待梳理。

差异化突围

2017年12月,北京市公布《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正式定调北京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根据该指导意见,未来北京将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十大高精尖产业。

事实上,早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北京已经汇聚了一批高精尖企业,例如聚焦于AI芯片的地平线公司。这家创立于2015年7月、由百度公司前IDL创办人余凯创建的企业,尽管“年纪”不大,却是业内少有的同时具备做芯片和做算法能力的AI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在攻坚国产AI芯片之时,走出了自己的差异化路径。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AI芯片拥有云端芯片和终端芯片两种路径,其中云端芯片的格局相对集中和稳定:GPU芯片市场中英伟达市占率高达70%,英特尔、谷歌同样蓄势已久。整体而言,云端芯片市场中国际巨头已是主导者。

地平线在选择切入点时,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思路。“云端芯片就是堆积算力的过程,巨头垄断之后,后发切入的门槛很高,对技术积累所要求的周期很长。”贾志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但终端芯片面对行业与场景,应用极其碎片化、广泛化,创新企业聚焦后反倒能够发挥企业扁平化决策、快速投入的优势。”

此外云端处理对带宽要求很高,但终端芯片相对而言处理压力较小,终端芯片还具备时延更低、防止个人用户隐私泄露等特点。正是看到这些机会,地平线在两年技术攻关后,于2017年底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嵌入式AI视觉芯片:面向智能驾驶的征程(Journey)系列处理器和面向智能摄像头的旭日(Sunrise)系列处理器。

寻求差异化同样是北京玖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玖典科技)的竞争思路。这家企业于2007年便开始研发人脸识别技术,如今已开发出第五代智能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区别于市场上主流的静态识别系统,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在用户非配合、逆光等复杂环境下实现极高的识别准确率。”在介绍相关技术时,玖典科技董事长谢家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开发动态人脸识别的关键,是玖典科技在2014年成功突破了国内主流人脸识别架构的局限,通过算法优化,将人脸识别特征点从低于300个提升至2000个,这一突破使得玖典科技解决了诸如“少数民族识别准确率低”、“逆光无法识别”等行业难题。

技术加持制造

在高新技术领域寻觅突破之余,企业也在将技术“引流”至传统企业。

“机器人换人”已成为近年来制造业的热门话题。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3.8万台,预计2018年销量将超过15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62.3亿美元,2020年将进一步扩大至93.5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制造企业如何享受机器人红利、以多少成本来实现机器人红利成为一大关注点。“通过自主研发,将机器人的控制器、电机等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遨博机器人大幅降低了机器人整机制造成本。”遨博智能董事长魏洪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在实现国际顶尖机器人同样精度指标的情况下,遨博机器人的成本降低了50%。随着遨博在3C市场上的突破,这一成本还将随着产量增长进一步下降。”

除价格降低之外,魏洪兴表示,遨博机器人在操作系统上进行创新,可以让工厂操作员以简单的脚本语言操作机器人,提高了机器人的易用性。综合成本的降低,使得诸多中小制造企业也可以尽早拥抱机器人红利。

机器人的切入,是从微观生产者上进行制造业改造。而在宏观的工业联网方面,技术的加持同样具备想象空间。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测算,2017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5700亿元人民币,按照2017年-2020年18%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预计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

在此背景下,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中国机床总公司联合三家法人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中巽云科技,主要基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线上线下机床工具行业云平台。

“由于环节太长,中小企业在销售后,通常缺乏有效的后续服务,”李鹏表示,“我们在国外的设点,不仅可以让国外客户现场看货,同时我们的工作人员可以上门进行服务。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工作人员可以去进行操作。”

这就相当于,中小企业可以将售后等线下服务交付给中巽云科。“今年我们会在俄罗斯搭建第一个站点,明年则会沿着‘一带一路’路线开设五六个点。”李鹏介绍道。

商业化提速

技术的探索,最终离不开商业化落地。今年可以明显感觉的是,许多企业都加快了各自的商业化步伐。

在去年底发布了两款终端芯片的同时,地平线开始向行业客户提供“芯片+算法+云”的完整解决方案,其选择切入的行业包括智能驾驶、智慧城市和知乎零售三大领域。目前,地平线已经与包括奥迪、长安、上汽、百丽国际等企业达成了合作。

而正是基于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的布局,地平线今年选择了入驻北京环普国际科技园。“作为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布局在亦庄和顺义,”贾志鹏表示,“在顺义拥有许多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具备极佳的产业环境,地平线希望能够融入北京网联汽车的应用生态体系中。”

伴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而成长的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星通),同样在密切关注行业趋势。“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这背后也是巨大的产业机会。”北斗星通董事长周儒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具体业务板块方面,北斗星通聚焦在包括芯片、天线在内的基础产品,汽车电子,国防业务和海洋渔业、港口码头等专业行业应用及运营服务市场。目前,北斗星通相关产品已广泛服务于无人机、机器人、共享单车、智能驾驶等领域。

此外,北斗星通正加速进行全球化布局,其国际化版图已扩张至加拿大温哥华、德国慕尼黑、美国硅谷、英国诺丁汉、罗马尼亚布拉索夫、捷克布拉格、美国格林威尔、奥地利维也纳及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等地。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北斗星通从集团层面开始有组织地策略性‘组团’走向海外,涉及分销网络、经销商开发等。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人员,开发当地市场和大客户,是我们未来一两年需要突破的方向。”北斗星通副总裁、集团财务负责人刘光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道。

(编辑:贾红辉)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