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未来教育要让学生创造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卢常乐,金陈怡 江苏昆山报道
2018-08-24 07:00

我们开设的都是面向需求的跨学科专业,也没有传统的分得很专门化的文史哲数理化之类的基础课教学;而是用核心课程来代替,主要分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三个基础类课程体系。

从2003年9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至今,国内已经有9所独立法人形式的中外合作大学相继脱颖而出,为现阶段的大学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8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加了昆山杜克大学的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看到来自27个国家、共266名高中毕业生将这里作为自己接受大学教育的起点。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对昆山杜克大学推行的基础通识的博雅教育和跨学科的学习理念充满期待。

昆山杜克大学是由美国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及昆山市政府联合创办,2013年9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昆山杜克大学本科实施通识博雅教育,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学生可在大学二年级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

在当前国内9所独立法人形式的中外合作大学中,昆山杜克大学虽办学时间并不长,但其“建设扎根于中国并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并不低,在没有“985、211”标签与光环的情况下,这一目标究竟要如何实现呢?

近期,昆山杜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刘经南此前为武汉大学校长,经历两种高校校长身份的转化后,刘经南对中外高等教育间的差异,以及未来教育的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分三个阶段建设一流大学

《21世纪》:我们注意到昆山杜克大学的使命是建设扎根于中国并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匹配这一办学目标的教育体系具体是怎样的?

刘经南:昆山杜克大学的定位就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具有小规模、综合性与国际化等办学特点。根据教育部的规划,昆山杜克大学的目标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形成高水平的研究型教育平台。

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必然需要培育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为此,昆山杜克大学也规划了未来的人才培育计划,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办学阶段。未来学校将具备同时培养本科生2000人左右,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共1500人左右的实力。

目前学校已经进入到了本科生教育的第二阶段。通过前几年第一阶段的硕士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准备,目前学校已经具备本科教育的基础与能力。而第三个阶段则是博士生教育,根据学校规划,估计在2024年至2026年左右开始筹备博士生教育的相关工作,开始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方向迈进。

《21世纪》:完成这一办学目标,昆山杜克大学需要多长时间?这期间面临的关键挑战会是什么?

刘经南:我们初步的规划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因为办一个大学还是要有深厚积淀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外合作大学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筹集办学资金的能力,根据学校的规划,20年后昆山杜克大学要有很强的筹集资金能力,来支持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校已经取得的教育资金的支持外,我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学校的影响力来吸引私人基金的支持。实际上,私人基金支持高校研究也是全民素质提高和国家创新进步的体现,同时私人基金的反哺也能帮助高校的科学研究进行产业转化。

未来随着基金的壮大与支持,学校就能够为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文环境和资源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学术人才。

全球1300人中选拔22位教授

《21世纪》:昆山杜克大学的教师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招聘的?

刘经南:首先,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有明确要求,外方任课教师不低于1/3,而昆山杜克大学对教师的标准与美国杜克大学的教师标准一致。在此次全球招聘过程中,杜克大学各专业教师以及外校教师所组成的三个招聘委员会根据我们的要求负责了具体选拔工作。

不同的是,被聘教授在通过杜克大学的选拔后,还会经历一关,也就是昆山杜克大学的筛选。同时被聘教授还要在杜克大学进行为期大约半年的“杜克学习创新”(Duke Learning Innovation)培训,涵盖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使用教育技术以及连接学生学习和研究等各领域内容。此外,杜克大学还将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对部分跨学校、跨院系的教师进行同时聘请。

比如,此次学校为本科生教育招聘的22位教授,是在全球1300多人中选出的。第一轮便筛选淘汰了1100多人,剩下的90多人中,通过杜克大学的面试与审核后,只剩下30多人能够到昆山杜克大学面试讲课,再经过员工、教师和校领导的集体打分来确定最终的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教师聘请还有一个额外的考虑因素,就是看重其对中国教育模式的理解程度。

《21世纪》:目前中外合办大学在国内逐渐兴起,教学师资成为重要的基础与保障,中外合办大学如何在吸引高水平人才方面与国内的985等知名高校竞争?

刘经南:我认为存在竞争是一个好现象,从高端人才的竞争角度来看,昆山杜克大学并不强调“国字号头衔”,而是更看重科研能力。比如,要有在知名大学任教或科研的经历,这是因为我们招聘科研人才主要是通过研究中心,而研究中心则更加重视其真正具有的科研能力。

研究中心是在本科生院与研究生院的基础上成立的研究机构,进行跨学科的面向需求的研究。目前已设立了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大数据与智能计算研究中心。

目前,学校正在通过社会基金和昆山市政府来共同营造更好的环境以吸引高端人才。

注重跨学科、跨专业

《21世纪》: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理解未来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刘经南:我个人认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一些变化。过去是以专业的知识传授为主,而未来教育则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这就决定我们现在录取的学生,经过培养之后是要能够面向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的人。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因此未来教育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需求、提炼出问题,创造出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未来教育一定是具备重实践、重能力、体验式的特点,而不是现在只学习单一的学科。

因此,昆山杜克大学十分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尝试。我们开设的都是面向需求的跨学科专业,也没有传统的分得很专门化的文史哲数理化之类的基础课教学;而是用核心课程来代替,主要分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三个基础类课程体系,彼此交叉。

《21世纪》:这种基础通识的博雅教育和跨学科的学习理念,对未来教育方面会有怎样的实际意义?中外合办大学在这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刘经南: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未来这种趋势可能会更加深刻地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甚至包括国家治理的模式,所以原来的教育模式可能已经没有办法适应这种新的挑战。

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未来的大学教育从理念上就要强调人文主义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通过文化包容,来接受多元化,这就是博雅教育的初衷。而中外合作大学就提供了这种多元化,展现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

在这种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和而不同”就是一种生命力,“和”是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状态,而“不同”则是一种发展的动力。

(编辑:王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