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减量发展的要义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8-25 07:00

日前,北京市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就“构建减量发展体制机制”听取意见建议。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表示,北京发展到现阶段,减量发展是个重要特征,要由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变,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更好地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有效控制人口规模,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以此为遵循,北京市委明确强调减量发展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特征,《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则进一步明确了人口、建设用地、水、能源、雾霾等全面减量发展的各项具体目标。标志着首都北京开启全面减量发展进程,成为第一个实施全面减量发展的城市。

长期以来,北京因承担首都功能而聚集了大量资源,这些资源又刺激大量非首都核心功能涌入和聚集,从而形成了一种缺乏规划、无序的规模膨胀,最终形成了大城市病,不仅大幅降低了发展效率,还因交通、环境等因素丧失宜居性,内部区域之间发展也极不协调。

减量发展是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发展规模与速度。应当说,减量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是传统发展方式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主要是满足物质需求,强调物质生产与物质数量,追求规模,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也从数量到质量。但是,我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是资源密集型,强调规模效益,随着资源要素的减少与成本上涨,规模效益递减,就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从依靠资源到依赖创新、技术等,转变发展方式,以减少资源消耗。

资源既包括能源等生产材料、人力资源,也包括空间、环境,等等。那么,减量发展就是主动追求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并制造更多产出。因此,减量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北京当前实际面临两个任务,一个是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一个是减量发展。这两个目标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

由于北京长期定位不明确导致不断膨胀,最终产生大城市病,影响发展效率,因此,需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即中央提出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四大首都核心功能。与四个中心不相符的就是非首都功能。这几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表现为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和污染企业,疏解商品交易市场等。这是“物理上的退出和清除”,是功能定位带来的新变化。这个过程也是清理低效率高耗能产业,腾出更多空间,改善环境资源的过程,与减量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减量发展的要义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强调技术创新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度环境的改善等,即更强调创新要素的投入并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但不一定是减少资源利用,因为减量发展能使单位经济增长的资源使用减少,而使用总量不一定下降。

以人口为例,由于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情况,其功能定位重新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就会清退一些企业和机构,并使其从业人口减少。这是疏解功能产生的后果。但是,减量发展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城市收缩以及人口减少。因为,减量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而不是减量,减量是为了更高效率的发展。

一般而言,减量发展能够提高单位产出,并提高收入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让那些低收益的企业与从业者被迫退出市场和这个城市,但这个过程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结果,而不能因果倒置,即通过减少人口来追求减量发展。

因此,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在追求减量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模仿北京特殊的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减少人口。因为中国现在更需要提高城市化率,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只有农民进城从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并让第一产业规模化与现代化,才能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这是国家整体减量发展的一个前提。“减量发展”概念直觉上会给人一种“减少城市面积与人口”的印象,这是需要警惕的一种错觉。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