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产业链 精密制造业变“被动”为“主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骆轶琪 深圳报道
2018-09-12 09:53

打通零部件生产、智能硬件制造和研发链条中的关键部分,掌握未来企业生存的自主权。

智能制造的浪潮之下,被称为“工业之母”的模具厂商也在谋求变“被动”为“主动”的破局之路。

2016年成立的金大精密,此前已有十余年的模具制造经验,基于对产业发展的认知,金大精密CEO王茂林决定同时成立兄弟公司金大智能,打通产业链条共同发展。2017年,基于对机器人市场发展的认知,公司开始筹备成立机器人研发与销售公司。

“我们希望变被动为主动。金大智能的发展,一定要精密的塑胶模具带动。接下来的业务延伸也是基于这个思路,通过自研技术,提高竞争力。”在近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的“触摸智造——2018中国制造业价值发现之旅”交流活动中,王茂林如此说道。

智能化、轻资产化

在正式成立金大精密和智能两家公司之前,王茂林进行过对产业链的观察和思索。

2015年底,在一次业内论坛上,他观察到陪伴型机器人市场开始萌芽,这也是他所看好的细分市场。基于此,2016年,主业分别为模具制造和机器人研发制造的金大精密和金大智能两家公司同时成立。

“一开始是做硬件设计和模具注塑,但是发现外面供应链很混乱,比如围绕注塑和组装等各个环节都是分散的,客户在进行整合管理时难度较大。所以2016年5月开始,我们策划将这些流程整合起来,让客户直接在金大就可以完成供应商的对接。”王茂林表示,公司同时提出保证一年内若出现品质问题可以换新的服务,由此逐步壮大起来。

另据金大精密董事长助理胡斐晗透露,金大精密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有专人进行模流分析,并进行开模评审。这得以让公司能够参与生产对精密度要求较高的汽车、医疗等领域的模具设计制造。

胡斐晗介绍,此前金大精密制成的模具有八成出口海外,但随着国内市场需求涌现,目前精密公司制造的模具出口比例下降到一半左右。

金大智能也在国内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硬件市场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快速发展。王茂林称,智能公司目前主要为ODM模式,在机器人生产方面产量占市场整体比重已达约6成。“目前机器人市场前十名公司中,有约5-6家在金大代工制造,我希望未来市场占有率达到七成,有7-8家公司交给智能参与机器人制造。”

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是支撑公司在出口业务上具备优势的所在。据悉,金大精密和智能公司的研发团队有40余人,且在硅谷事业部常设外籍专家,用以更好切合海外市场的标准,同时有助于公司发展机器人业务。

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公司也在向智能化制造发展。王茂林指出,两家公司正在不断提高自动化能力,未来还计划投建无人工厂。

从金大精密和智能两家公司目前规模来看,他认为公司的设备已经足够,在生产塑胶模具方面不会增加重型生产设备,不过打算建设公司自己的厂房,用以聚焦组装和仓储业务。

此外,“今年我们成立了供应链品质部门,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王茂林解释道,公司正朝轻资产化方向转型,未来将以技术、供应链作为核心竞争力。逐步将部分普通生产环节外包,把核心测试作为掌握的主要方向,供应链部门的职责正是发掘供应商加入金大的平台,完善产业链。

变“被动”为“主动”

参与智能硬件生产环节的其中一个优势是,能够敏锐感知到市场偏好和热度。这成为王茂林规划中,成立旗下第三家兄弟公司,主营机器人研发与销售的公司底气所在。

这也符合其变“被动”为“主动”的逻辑。也即打通零部件生产、智能硬件制造和研发链条中的关键部分,掌握未来企业生存的自主权。

王茂林指出,单纯“接单生产”的公司在行业变化过程中主动性不大,而一旦掌握精密硬件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硬件设计和制造的专利储备,同时拥有自主研发的智能硬件产品,就获得了未来长远发展的竞争实力。“但这必须经历一个过程,经过1-2年对行业理解的沉淀之后,了解市场产销的具体趋势,也就了解到了行业发展的痛点和刚需所在。”

在他看来,当前机器人市场正在走向饱和,同时消费者对于机器人消费愈发理性,这导致今年下半年,机器人市场的优胜劣汰会加速洗牌。“现在大家开始拼内容,有大公司支撑、有技术和差异化发展路径的公司,才可以活下去。”王茂林认为,当前市场机器人普及率已经较高,接下来市场发展的核心将聚焦在,产品能否解决消费者痛点上。

“我认为机器人市场下半年生存的必要条件包括,好产品、好的商业模式和好渠道。”王茂林如此表示。

(编辑:陆宇)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