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激发企业家精神 助推转型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9-14 07:00

日前,民营企业环境问题成为市场瞩目的话题,涉及成本过高、政策歧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等问题。甚至有人认为当前出现了“国进民退”的趋势,从而得出民营企业环境恶化的结论。

让我们从两个维度来分析民企目前遇到的挑战: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

首先从市场角度审视民企的困境。长期以来,我们用所谓逆周期调节的方式,即通过宏观调控持续拉长“增长周期”,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但给了中国企业一个幻觉:政府有能力维持一个长期高增长的环境,这就像“房价永远涨”一样深入人心。

由于采取以扩大投资拉长增长周期的方式,导致经济结构恶化,表现为产业结构传统比重较高,深信增长持续又会鼓励企业加杠杆,从而形成了大部分企业以高杠杆的方式从事传统产业,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因此,当经济迫不得已进入产能过剩条件下去杠杆的出清阶段,民营企业遭受了冲击。

民营企业面对市场巨变可能会认为“政府不作为”,没有像以前那样积极创造一个“增长的环境”。在此前“保增长”时期,民企只有挣钱多少的区别,没有太大生存压力。现在面临生存挑战,必然会认为政策环境变差,尽管主要是市场周期调整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在一个高增长的环境中,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企业主要靠老板个人运作,而不是成熟的管理制度以及规则、程序、标准等。现在不仅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也给企业带来转型升级压力,进入一个要靠企业制度强化竞争力的时代,而不是靠老板个人能力,尤其是此前民营企业家大都从事传统产业。也就是说,大部分传统民营企业失去方向感,这种群体性迷茫意味着适应环境的能力变差,从而对政府作用的期待更强,但这次并没有再次实施刺激。

从政策环境看,这个阶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前执法宽松的领域开始严格执行,比如环境保护,由于没有适当的过渡期,一些企业也来不及整改或增加环保设备与技术投入;在税收征管方面,在高增长期,由于政府财政收入没有压力而比较宽松,而在经济下行阶段,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倾向于严格征收,让遭遇市场困境的一些企业百上加斤。

其次,一些临时性调控政策较多,对企业而言可能属于出乎意料,如果此类政策叠加,就会产生不确定性,比如资本市场等领域。一个不确定性的政策环境与出清压力的市场环境,会让民营企业面临双重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悲观预期,舆论就会感叹民营企业环境变差。

我们认为,中国并没有一个“国进民退的计划”,民营企业感觉环境变化是经济转型综合征的体现:市场出清压力、结构调整的冲击、以法治为核心的市场体系重建、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目标多重性,等等,演化成当前的市场形态以及舆论氛围。

政府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去杠杆,防风险;其次,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三,高质量发展需要依赖以法治为基础的公平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家精神,因此,中国多次要求保护产权与知识产权,让企业与企业家成为创新的发动机,激励企业家精神,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这意味着中国更加需要给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法治,保护私有产权,让民营企业有安全感,以及公平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从管企业过渡到管资本,将企业交给专业的企业家和经理人管理,健全董事会制度,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

我们认为,在市场出清与结构调整的时期,政府应该通过系统与协调的改革,为民营企业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在市场环境恶化时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从长远看,需要有效落实法治,保护私有产权,给企业家安全感。只要通过大幅改革,激励中国人创造致富的欲望和动力不要熄灭,中国人将会继续创造经济奇迹。

当然,民营企业首先要遵守法律法规,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是法治;其次,要认清和尊重市场规律,增强风险意识与市场意识;其三,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继续依靠和轻信老板个人的能力和关系;其四,要勇于创新,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脚踏实地的创新发展,而不能继续浮躁和投机。在转型期,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家则是调动所有要素进行创新的组织者,是推动经济转型第一动力,责任重大。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