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纳入ESG有望获超额收益,新兴市场收益高于成熟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顾月 北京报道
2018-09-14 11:4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愈加凸显,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成为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重点以及衡量企业发展质量和风险的重要维度,ESG(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投资也在市场上愈发流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加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所谓ESG投资,即是指在投资活动中,除了关注企业的净利润、营业收入等财务状况外,还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这些外部效应列入决策的核心因素。具体而言,在环境方面要考虑企业的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管理;在社会方面要考虑企业的慈善事业、消费者保护管理、人权和劳工状况;在治理方面要考虑公司反腐败情况、商业道德、申诉程序、董事会构成等。

9月13日,德勤中国华北区风险咨询领导人谢安在“香港联交所ESG实施回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提升研讨会”上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进行ESG投资除自身价值倾向外,也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提高投资回报,以最大程度避免所投资的企业发生黑天鹅事件引发股价大幅度波动,并带来长期效益;对于企业而言,践行ESG相关要求可以避免合规风险、管理风险、运营风险和商誉风险,提高企业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MSCI研究员李赫为也在会上指出,“长期的历史数据显示,考虑ESG的投资整体表现并不会伤害到投资回报,MSCI研究也显示,相比各自母指数,MSCI新兴市场ESG指数自成立以来至2016年9月份比MSCI发达市场的ESG指数带来了更多的超额回报。”也就是说,更早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上采取ESG策略的投资者,将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赚取这一因子带来的超额回报。

与此同时,除了投资者外,监管部门也开始重视企业的ESG情况。实际上,早在2012年,香港联合交易所在就出台了《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要求上市企业披露ESG报告,2016年1月、2017年1月也两次上调披露标准,目前23个“不遵守就解释”指标已经全部生效,而中国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也在探讨出台ESG报告指引。

“德勤从企业战略规划、组织体系建设、利益相关方参与程度披露、重要性议题披露、具体指标披露等几方面,分析了港交所上市公司在2017年财报的ESG披露情况。”德勤风险咨询合伙人顾玲表示,“目前港交所上市公司整体可以按照ESG信息披露要求进行披露,重视程度和质量环比上年提高,但是各家公司披露质量参差不齐,中国在港上市企业的ESG管理和信息披露水平还有待提高。”

经过对港交所上市企业2017财年ESG披露信息的研究,德勤发现,从战略目标上看,目前仅有20.94%的公司披露了ESG建设的整体目标,其ESG战略目标的缺失,制约了企业ESG管理和披露体系建设;从组织体系上看,仅有19.23%的企业披露了董事会参与ESG决策的相关情况,董事会对ESG管理建设参与不足;从利益相关方参与披露程度和实质性议题来看,此次有56.13%的企业披露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评估情况,较2016财年有大幅度上升,但多数企业的ESG重要议题披露内容缺失。而在环境指标如温室气体具体排放、计划减排等具体的、定量的披露上,中国企业做得仍然不够。

谢安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企业不应该把ESG指标体系披露当作负担,这也是企业的机遇所在。“一方面,企业在实施和披露ESG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公司透明度,更好展示企业的软实力,赢得声誉,避免违规风险;另一方面,ESG体系建设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指引方向,通过考虑ESG治理来为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的生态、资源、环境利用效率。”

(编辑:周鹏峰)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