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不必完全复制硅谷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2018-09-15 07:00

2004年,一名年轻人来到美国东岸的波士顿地区,试图为他的创业项目融资。但是,他遭到风险投资家的冷眼,之后转而寻求硅谷投资人的帮助。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扎克伯格,而他的创业项目,就是人们熟知的全球社交媒体巨头“脸书”。

错失扎克伯格,是波士顿投资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痛。20世纪60年代开始,波士顿128公路地区与硅谷101公路地区先后崛起,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产业创新中心。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后,原先执全球科技牛耳的波士顿地区,却开始呈现衰退的迹象,大批科技人员离开前往美国西部。尽管如今的波士顿地区,仍是美国重要的电子产业创新中心;但是,全球科技的桂冠已为硅谷所得,如今全球创客言必称硅谷、以色列,波士顿地区却只能在落寞中寻找下一个扎克伯格。

在大洋彼岸的南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兴未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在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的语境中,波士顿128公路与硅谷101公路的兴衰成败,值得借鉴。

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128公路衰而101公路兴,其逻辑机理何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安纳利·萨克森宁在其代表作《地区优势》中对此有深入分析。他指出,硅谷之所以蒸蒸日上,而波士顿128公路地区逐渐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环境与社区文化的差异。波士顿地区的经济活动以少数几家一体化的大企业主导,将各种生产活动内部化的大企业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的帝国,等级森严、界限分明的文化使得风险资本倾向保守风格;而硅谷的“地区优势”在于,企业间基于合作与竞争关系形成的“地方工业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硅谷的“地区优势”并非硅谷独享。如今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尤其是深圳,也有类似的“地区优势”——扁平化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之间密切的合作联系,正是深圳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基因所在。

以硅谷为鉴,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未来要开创伟业,关键就在于延续深圳这种“硅谷优势”。但遗憾的是,现如今被连成线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明显具备“硅谷优势”的城市,也独此深圳一家:广州是商贸基因浓厚的“千年商都”,香港则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是休闲旅游城市,而广州、深圳中间的东莞是制造业生产基地。

因行政区划形成的城市间的风格差异,在硅谷几乎不存在——人们无法指出硅谷在哪个城市,却能够指出旧金山湾区的某个城镇在硅谷覆盖的范围。综观整条101公路,公路上不同创新节点几乎是同样的“风格”,同样的科技创新项目集聚地,而交通路线将其串联在一起;但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差异,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注定了不同节点发展出不同功能,而不必完全复制硅谷的模样。

事实上,与硅谷相比,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硅谷现在集中于前沿科技和基础研发,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覆盖的区域能为应用创新提供广阔的场景,使得科研成果更加容易商业化。大疆创新、奥比中光等企业的成功,已经验证了不同城市各司其职,是适合广深港澳科创合作的有效模式。

贯穿广深港澳的科技创新走廊,拥有不只一种文化,未来,不同城市文化如何造就新的世界级科技创新走廊,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看点。

(编辑 吴红缨)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