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机场智能化需求 中集天达智造升级加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悦祺 深圳报道
2018-09-17 18:11

中集天达致力于用智能化设备和系统使机场更加自动化。

“因为制造和设计相关性很强,要想实现高效制造,设计可能要从头改变。”近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的“触摸智造——2018中国制造业价值发现之旅”交流活动中,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郑祖华向记者表示。

今年7月,中集集团成立智能制造升级委员会,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中集天达作为中集集团旗下空港业务公司,在智能制造与产品智能化方面也有自己的探索。

制造升级

作为中集集团的前两大业务部门,集装箱和车辆业务自动化智能生产已经非常先进。对于中集天达来说,因为产品特性自动化程度会低一些,但也高效和实用。2003年,管理系统经历了从Smart team+金蝶caiwuxit到ERP的升级,实现了物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等对制造产品全周期的生命管理和实时监控。

但与集装箱和车辆业务相比,登机桥偏向离散制造,在智能制造方面不具备高度自动化的优势。

“这两大业务都用共同的特点:第一,生产量比较大,集装箱年产可达十几万台,车辆年产也有几万台,而登机桥是几百台;第二,车辆和集装箱产品相对比较简单,制造环节较少,涉及两百多个部件,而登机桥制造环节包含几千个部件。”郑祖华说。

他指出,基于这个特点,目前中集天达制造转型升级、自动化的原则主要考虑的是员工的舒适、安全和质量。在信息化系统方面与集装箱和车辆业务很接近,但是制造升级上更多关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员工舒适度等方面。

今年4月,中集集团将旗下运营空港装备业务的德利国际公司注入了中国消防,并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原中国消防的业务由单一的消防装备扩展到空港装备(包括登机桥及机场地面支持设备等)、消防与救援装备、自动化物流系统、智能车库系统等多元化业务。

在郑祖华看来,众多业务线中,物流设备最具智能化转型优势,一方面因为其设备体积相对较小,主体设备数量较多,容易实施自动化的生产;另一方面,这些设备系统是为了客户的自动化运营。

据介绍,机场的行李由各种各样的传输线和分解设备组成,大的项目传输线可能长达几十公里,中集天达通过标准化模块将其分段,主体设备就形成较大的量,较大的量构成了智能化制造的前提之一。

一般而言,整个物流系统可以分为小、中、大三种。比如对于县城来说,小型物流中心(或系统)就能够满足需求,但是大城市因为交运量大就需要大型配送中心,需要依靠系统自动分拣。 

多年来,中集天达一直努力加强在国内外自动化物流市场的发展步伐,当前,其航空货站名列中国第一,全球第三,航空货物处理系统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列,国内市场份额逾 50%。

此外,中集天达不断拓展物流业务种类,物流业务已从机场行李和货物处理扩展至电子商务及快递行业,目前,中集天达分拣设备日常可分拣和处理数百万计的包裹,并与国内多家电商和快递巨头如顺丰、京东、唯品会等形成业务合作关系。而在国外,美国机场行李市场发展已见成效,其营收已占物流业务上半年营收的32%。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集天达已先后完成顺丰速运、德邦快递物流等若干工程项目。中集天达开发的自动化仓储系统因智能化水平较高,仓库中的堆垛、上架、分拣、检索和输送等程序均可自动完成,也因此得到好莱客定制家居的订单。

“我们在顺丰中型项目中可以占较好份额,目前与其他快递公司合作较少。但随着中小快递公司规模不断升级,我们也在逐步进入。我们已经成为了五六家快递和电商公司的固定供应商。”郑祖华表示,目前中集天达的自动化物流系统在国内可称一流,但在大型和超大型系统方面与国际供应商存在一定差距。

垄断疑云

根据中集天达最新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数据,空港装备加智能停车系统的营收总计5.61亿。其中旅客登机桥贡献最大,同比增加3.96亿元,增幅达180%,主要原因是加快了验收程序,交付速度加快,同时上半年确认收入的工程项目规模较大。

消防车业务已然成为中集天达除空港装备外的第二大核心业务,因齐格勒营收暂未计入内,上半年该业务营收1.43亿元,仍然实现了增长。

郑祖华指出,中集天达现在拥有两家消防车企业,同时对于沈阳捷通的收购虽然尚未做完,但已支付了预付款,这三家消防企业体量接近30个亿。而登机桥业务虽只有十多亿,但确是市场地位最高的、中集一手创办而且盈利最多的依然是登记桥业务。

目前,中集天达登机桥占中国市场份额居90%以上,在欧洲发达国家也拥有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

不过,郑祖华表示,这也让中集天达登机桥在国内市场不时遭到了“垄断”的质疑。

他认为,垄断大致可以分为四种途径,政策垄断、资源垄断、技术垄断和自然垄断。中集天达的登机桥具备技术领先,但更核心的是自然垄断,也就是因为产品和行业特性,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域只有一个厂家能够存活,比如飞机、高铁等行业。

具体而言,因为航空行业的特殊性,机场相关设备的准入门槛也非常高。因为登机桥服务飞机和人,涉及到安全,厂家需要投入很多资金用于研发,制造规模也较大,但如果拿不到足够的订单,存在不能持续经营的风险,而登机桥在全球是一个很小的行业,厂家很难获得所需的最小订单,尤其是新的厂家,所以目前全球真正的登机桥厂家只有三家,德国蒂森克虏伯、美国JATWAY以及中集天达。中集天达从上世纪90年代与国外厂家竞争,当时因为国际化程度低,中集天达比国外厂家有明显的成本和服务优势,所以得以在竞争中成长并脱颖而出,品质服务和价格得到了认可,到目前完全将国外厂家挤出中国市场。

郑祖华指出,由于很多人都不了解登机桥产品的自然垄断的特性,不时有人对中集天达在国内登机桥市场的领先地位表达出各种各样的负面声音,比如要“打破垄断,培养竞争”。

“这些声音有些还出自行业主管部门,甚至行业的一些主管人员还拿行动来帮助一些登机桥厂家拿单,因为行业主管部门对机场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些行为确实对中集天达产生了一些抑制,打破了所谓的’垄断’。”郑祖华认为,实际上这是用不公平的行政干预,对中国高端制造进行压制和伤害。

“中集天达提供给国内机场的登机桥比提供给国外的价格低很多,而且只有20年前进口登机桥价格的三分之二,中集天达为国内机场提供的质优价廉的登机桥,为中国民航的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郑祖华希望,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从业者能够理解登机桥行业的独特性。

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场,中集天达也有意收购昔日的竞争对手,进一步提高全球市场的覆盖率。同时,为了避开美国规定的进入该市场的登机桥需实现60%的美国生产硬性要求,中集天达也寻求通过在美国建立基地突破美国市场。

但是,突如其来的中美贸易战也让这个想法出现了延迟。

“我们正计划重新评估,目前对美国的机场行李业务有影响,我们有部分设备运送到美国再安装,所以关税会有影响,但不是很大。”郑祖华说。

深耕机场需求

登机桥产品虽然看似使用年限长,一次采购后不扩建需求不多,但国内存量更换的需求增长即将展现。

郑祖华指出,目前登机桥市场,海外发达国家的存量需求已经多余新增需求,例如美国存量需求在四分之三以上。而中国因为机场建设上升期,新需求更多,存量需求只占四分之一不到。

“但是中国马上进入存量比较大的阶段,比如首都T2登机桥到今年用了21年多,登机桥如果维护的好可以用二十多年。”郑祖华说,这背后有分批替换需求。

去年10月,中集天达与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签署了合同,中集天达将完成全球首款无人驾驶智能登机桥的研发,并预计2019年底首批无人驾驶登机桥将在阿姆斯特丹机场试用,之后就会有大规模使用。

除了登机桥外,中集天达还在探索机场其他设备的智能化。

郑祖华指出,中集天达正在与上海机场以及东航一起探讨全智能化的仓库。“我们觉得可以帮他自动化的东西都是我们研究的,行李分拣机越来越先进。针对各种各样的货品和场地,分拣机的能力适应期越提高,越来越多,分了很多种。”郑祖华说。

此外,包括全自动旅检系统,例如安检空托盘自动回收。以及托运行李的搬运如何自动化搬运,中集天达均做了很多研发。

“这些都可以作为行李业务的一部分,包括登机桥业务在内,每条业务线有自己独特的延伸和创新,我们必须靠创新才能够生存,必须靠创新才能提升竞争率。”郑祖华表示,中集天达致力于用智能化设备和系统使机场客户更加自动化。 

中集天达在登机桥材料方面也在做更多研发,例如在登机桥篷布、玻璃等涉及到安全的方面。

这背后也涉及登机桥制造的产业链,郑祖华表示,目前登机桥产业链大部分在国内,但是核心的东西都是国外品牌,电气控制、马达电机、油漆都是国外品牌。中国的东西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在全球范围内被完全接受,但有一些机场也开始试用。

“虽然登机桥钢材基本国产化,但是有些国家会特别要求进口。” 郑祖华说。

(触摸智造 -2018中国制造业价值发现之旅由上汽大通助力支持) 

(编辑:李清宇)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