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山竹”下的珠海抗灾: 专家称做好灾前预防更“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振 广州报道
2018-09-18 07:00

“我在珠海工作了3年,遭遇了不止4次台风,一次比一次吓人。”谈及去年的台风“天鸽”,李玲依然心有余悸,“那时候停电、停水、断网,我妈形容我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而今年,在台风“山竹”肆虐的日子里,她依然在视频里与在河北的妈妈“谈笑风生”。

9月16日,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强势来袭,于17时前后在广东江门台山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强台风级,45米/秒,相当于162公里/小时)。

但凭李玲直观感受,和“天鸽”相比,“山竹”给珠海带来的影响似乎小了很多。“不仅今年全市无一人死亡,甚至树都比去年倒得少。”李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据珠海市政和林业局统计,珠海市在此次“山竹”影响下,折断倒伏树木约6万棵,仅为“天鸽”时期受灾数量的十分之一。

在这背后,比此前更为合理的事前应对措施,起了关键作用。

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早在台风登陆的5天前,珠海市相关领导就已经坐在三防指挥部里筹划召开防御“百里嘉”“山竹”双台风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提前分析研判台风对珠海造成的影响、如何具体部署防汛防风工作等。

而在此后5天里,这个指挥部接连发出了23份防风通知、16份防风指令——台风期间,珠海机场停航、主要道路和主要桥梁封闭、公共交通停止服务、渔船回港、景区关停、人员避难……

珠海当地媒体称,或许是去年“天鸽”的教训太过深刻,珠海人这一次对防御“山竹”高度重视。而救灾重要的是时间,早投入救灾,群众就少受损失。

在对比了去年的“惨状”后,李玲表示,“无论是从个人预警还是整个城市准备来看,都要比去年充分得多。”

令李玲印象最深的是“预警”。“从9月15号开始,珠海对台风路径等信息的更新基本每隔1-2个小时就会更新一次。”这给了李玲等足够的时间做好防护措施。

她最先做的就是去超市囤了一批物资。“去年还有哄抬物价现象,今年政府对超市提前做了规定,不仅生活所需没有涨价,反而类似泡面、矿泉水等比平时还便宜了一些。”她说。

她还发现,台风期间的朋友圈格外有特点,大家纷纷自觉晒起了自家“窗户”。李玲所在的小区,去年因“天鸽”所致,基本全部碎掉,今年小区住户都提前用胶带贴起了窗户。

一位华发集团的工作人员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映,早在台风来临前,珠海市政府就对防汛防风工作做了具体的预案,包括组织多少志愿者、如何划分责任区等。

上述人士回忆,去年“天鸽”期间他也曾参与了志愿救援,但比较仓促。“去年天鸽在金湾区登陆,树木倒伏严重影响了交通,但基本上要等第二、第三天才能调配大型机械赶过去救援。”他分析称,“实际上是缺乏救灾的经验。”

而“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在经历了去年“天鸽”的洗礼后,今年做了充足的准备。

早在9月15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就启动了Ⅰ级响应。除83名留守值守人员外,其余非值守人员全部撤离至安全场所。“山竹”来临前,该局对全线30公里的桥梁、人工岛、隧道、收费大棚及收费广场、各类建筑等进行了排查,对各项防风能力不足的设备、展板、标志牌等进行了加固或拆除,并准备沙袋用于房屋门加固、水浸区域围蔽等。

据值班人员介绍,为了保障大桥安全,大桥局对桥区水域上下三海里之内的船只都进行了清空,并在大桥附近专门安排了两艘大马力拖轮,以防止个别船舶走锚撞向大桥的险情。

专家建议突出灾前预防

尽管各项措施早已部署,但山竹的破坏性不容小觑:强劲的台风掀起巨浪、一次次从海面冲向陆地,折断的树枝阻断了道路,倒灌的海水导致部分小区车库被淹等确实给市民带来了不便。

根据珠海市三防部门统计的数据,截至9月16日17时,珠海全市26处水浸,线路跳闸25回,影响客户4855户,占比0.55%;1200户用水用户受影响,占比0.18%;两个无线通信机房发生故障,517个3G/4G基站发生故障;三防办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港珠澳大桥、珠海机场、珠海口岸等重大基础设施未受到损坏。

周林家的小区就在珠海香炉湾岸边,与海只隔了一条情侣路和一小片绿地。“以前但凡来台风,我们小区多多少少都会有海水倒灌的情况。”

这一情况在“香炉湾沙滩”修复后有了改观。2016年,在情侣路与海之间,出现了一条长1.5公里的人工沙滩。自此,台风“彩虹”来临时,周林的小区第一次没有受到海水倒灌侵袭。

一开始他还不明白,直到今年他特别注意到:“山竹”掀起的浪头高达2米,直冲情侣路,眼看就要冲上岸边,但一遇沙滩便败下阵来。

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主任蔡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修建情侣路采用的防波堤由较为传统的混凝土修建,就好像“硬着陆“。而有了沙滩后,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带起沙粒,分散了海浪的冲击力,台风对于海岸的伤害反而会得到缓冲,由硬性防护转为软性防护。

实际上,应急防御和应急救灾在珠海“灾后恢复”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李玲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救灾活动,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在市政和志愿者努力下,主干道在凌晨3点就基本已经清通了障碍。

但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高建国看来,灾害事件发生后的反应机制无论多么有效,都是永远不够的,切不可突出应急,而把“防”搁置了。

“预防、预测、救灾、重建是人们面对灾难所构筑的四道防线。应急防御和应急救灾只是属于一种被动的灾害防御,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灾更人道,而且更经济。”他说。

他拿浙江省防风举例,浙江与广东同是台风受灾大省,但浙江提出“不怕‘十防九空’的口号”,意思是十次预防哪怕只有一次准了也是好的。

“实际上,很多损失和伤害都不一定是台风引起的,而是由树木倾倒、广告牌脱落造成的。浙江在预测到台风后,政府当晚就将楼宇、街道上的广告牌暂时拆掉了。”他认为,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编辑:陈洁,如有建议意见请联系:lizhen@21jingji.com,chenjie@21jingji.com)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