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北京公积金新政,应采取更精准的手段区分刚需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宋兴国
2018-09-18 16:48

北京对刚需的定义,正在不断做减法。

9月13日晚间,北京公积金新政出台,“认房又认贷”、“缴存额度与缴存年限挂钩”、“异地购房不能随意提取”等政策,成为关注焦点。

其中,对于引起争议最大的“缴存额度与缴存年限挂钩”,官方的解释是,要引导市民合理住房消费,落实“租购并举”、“先租后买”。

显然,“毕业买房”群体已经被排除在官方认定需要保护的刚需以外。结合单身购房者申购政策性住房的年龄门槛,从自住房的25岁,变为共有产权房的30岁。年龄,正在成为核定刚需的一大重要门槛。

而公积金贷款“认房又认贷”,与商业贷款政策趋于一致,“换房族”同样被排除在刚需以外。固定资产状况,看起来也会被更多的应用在刚需鉴别上。

8月,北京住建委曾用三层体系来描述未来的住房供应:对低收入群体,通过租赁型、小户型、低租金,满足市民基本住房需求,应保尽保。对于中间层群体,通过产权型、中户型、适当售价,满足市民自住型住房需求,做足做实。对于高收入群体,通过产权或租赁型、市场价格,满足市民不同层次住房需求,加强调控。

这一框架下,采取更多维度、更细分手段,区分购房群体,实现“刚需精准保护”,必然是北京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住房政策调整重点。

但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政策来看,“一刀切”的意味似乎过于“精准”,“误伤”在所难免。

比如,很多年轻购房者,并非来源于所谓的“高收入”家庭,更多是房价不断上涨带来购房焦虑下,掏空“六个钱包”的无奈之举。“早买早赚”、“晚买一年,往外一环”的现象不止,年轻人会担心苦等十年,再高位买入呢?

再比如,由于北京首套房普遍是90平米以下小户型,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购房者的改善性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配合个税申报改革制度改革与存量不动产登记,使用更多技术性手段,真正精准细分投资需求和普通住房需求,或许才是北京“精准保护”刚需的应有之道。 

(编辑:李靖云)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