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看成年人的世界:朋友很多,挚友很少?

大数据深度分析
2018-09-18 18:37

有人说,在所有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关系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种,它远不如我们和父母、伴侣或孩子的关系那样紧密。不过,也有人说,相比起任何一种其他的亲密关系,友情带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和快乐,人们也可能在朋友关系中做出更高程度的自我暴露,比如一些不能和家人分享的挫折和辛苦,或者伴侣不愿意/无法一起参与的小众兴趣爱好等等。可以说,朋友关系能够满足人们更加多样的需求。

朋友、友情,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不同的人对于朋友的看法会有什么区别吗?我们拥有的朋友和我们所感受到的孤独,究竟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1.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没有“挚友”

近3万人参与了《成年人友谊》问卷调查。

在这次参与调查的人中,有超过50%的人,他们的普通朋友的数量在10个以上,而“好朋友”在这个数量级的人就明显少了很多,75%的人,好友的数量都不足10个——“我有很多好朋友”这样的话,可能真的是属于童年的。

国外两位学者将人们对于朋友/友情的需求归为六大类:

· 陪伴;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会感到非常快乐;

· 帮助;朋友能够给自己及时的指导、帮助、建议,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亲密;自己可以向对方坦诚地表达和暴露自己的想法,他对此也会足够地敏感;

· 可靠;朋友是值得信赖的、可靠的,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他会在身边;

· 自我肯定;对方与自己在价值观上是契合的,对方会让自己感觉到被肯定、被赞同;

· 安全感;在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他的存在能让自己感到安全。

而在此次调查中,大家对于朋友,最看重的是“能否在对方面前做真实的自己”。

2.性别不同,交友方式存在差异

不同群体在交朋友的方式上存在差异。男性更多地使用专门的交友软件,而女性更喜欢在上学期间交朋友.

结过婚的人会通过更多不同的渠道交朋友。

00后在社交软件上交朋友,90后和80后更喜欢在朋友聚会上交朋友。

3.我们拥有的朋友数量级相当,但友情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我们发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结过婚或者没结过婚、生育或者未生育的人群中,大家所拥有的普通朋友、好朋友以及挚友的数量级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虽然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所拥有的朋友的数量级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朋友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对于尚未成年的人(18岁以下的受调查者)而言,他们最看重的是“对方是不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而对于已经成年的人而言,他们最看重的是“是否能在对方面前做真实的自己”。

此外,相比起成年人,那些尚未成年的人们也更看重朋友能否给自己提供及时的建议、帮助或指导,以及“当自己去到一个新的环境,朋友的存在会让自己感到安全”。

这或许和不同生命阶段,不同的发展需求与人生任务有关。

此外,不同性别的人对于朋友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比起男性和女性群体,性少数人群(性别为其他的人)在交朋友的时候,更加看重“双方价值观的契合”以及“在对方面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在朋友能否给自己安全感和朋友是否值得依靠这两方面上,女性则比其他两个群体更加看重。

4.我们感到孤独,但却并不想要更多朋友?

在问卷的最后,我们使用了 “孤独量表”来调查大家在整体上的“孤独感”。

结果发现,拥有朋友的数量的确与我们的孤独感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拥有的朋友数量越多,孤独感越低。并且,拥有挚友的数量要比拥有的朋友/好友的数量对孤独感的影响更大(图中折线的斜率)。

不过,我们还发现,尽管我们感觉孤独,但我们却并没有那么想要有很多人在身边。拥有朋友/好友/挚友数量少的人,感觉到孤独,但比起那些朋友多的人,他们却并没有那么渴望会有很多人在身边的感觉。

这或许与两种失望感有关,一种是对他人的失望,另一种是对自己的失望。

如上文所提到的,大家在交朋友的时候十分看重“能在对方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对方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以及“双方的价值观契合”,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会认为要找到“很多”这样的人是不现实的,与其有很多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在身边,不如与孤独感共存——这便是我们对于他人的失望。

又或者,人们有时候会主动寻求孤独,这可能是出于人们的一种“自我攻击”的内在动机,来自于内心羞耻感强烈的人,他们希望以寻获孤独来自我惩罚,用孤独来印证内心对于自己“不值得”、“配不上”的想法。我们主动寻求孤独,也可能是出于我们对自己的失望。

(来源:大数据深度分析;21财经APP获权转载)

(编辑:张楠)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