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状腺癌临床观察数据发布 治疗效果与美国有差距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萍,武瑛港 北京报道
2018-09-21 23:06

专家认为,我国患者做了淋巴结清扫,所以发现了更多转移的病例。

9月21日,DTCC研究结果发布会在京举行。在DTCC调查的我国2013名中高危甲状腺癌患者中,治疗应答评估为良好的占比31.3%,美国为75%;我国术后TSH抑制治疗达标率为61.4%,与美国相关相对较低。TSH即促甲状腺激素,根据《中国甲状腺癌指南》,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在初始治疗期间(术后1年)TSL的控制目标是低于0.1mU/L。

DTCC研究即“中国分化型甲状腺癌初始治疗的临床观察”研究,通过收集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诊疗信息,对患者特征、术前检查、术中记录、术后病理等方面进行统计研究。

“在甲状腺癌治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依然有很大差距。积累中国甲状腺癌数据,完善对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或许是中国深入展开临床研究,赶超欧美的必由之路。”DTCC研究牵头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大外科主任黄韬在发布会中说道。

对于选择甲状腺癌作为研究对象,黄韬表示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近10年来,甲状腺肿瘤是国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第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人们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效果争论最多;第三,对癌症的诊疗已经进入循证医学阶段,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支撑,而我国恰恰缺乏此类数据信息。

根据DTCC研究背景调查数据,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和美国一样迅猛攀升。在国内,1998年至2007年,北京甲状腺癌发病率APC(发病年变化百分比)从1.02%上升到14.63%,上海从4.73%上升到18.8%。

实际上,在我国甲状腺癌治疗中,淋巴结转移问题备受关注。根据DTCC研究数据,在术后进行淋巴结清扫过程中,82.3%的中高危患者发现有淋巴结转移,但是在术前进行颈部超声检查时,只有32.4%的患者检查出可疑淋巴结。黄韬认为,超声检查和穿刺相结合,也许能大幅提高术前检查准确率。针对这个问题,我国专家学者普遍建议在术后对中高危患者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DTCC调查的2013名患者中,有1993名进行了淋巴结清扫。

但是美国甲状腺协会在2009版的《甲状腺癌指南》中对淋巴结清扫不置可否,在2015版中不建议做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根据DTCC研究数据,我国甲状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对此,黄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正是因为我国患者做了淋巴结清扫,所以发现了更多转移的病例,其他国家很少进行清扫,所以转移率可能偏低。”

关于甲状腺癌微小乳头状癌的管理理念存在诸多争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朱精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乳头状癌的争议本质是微小癌,即小于10 mm的肿瘤。“体积再小,它的本质依然是癌,微小癌具有所有大于10 mm肿瘤的特征,例如淋巴结转移、大脑转移、肺部浸润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认为微小癌代表低危,对人体没有伤害,这是错误的。”

对于业内产生争论的原因,朱精强表示,目前的医疗技术无法预测微小癌的发展方向,医生主要根据经验进行判断,由于不同医生诊治过不同的患者,患者的微小癌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医生之间的经验存在差异。“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历,分析微小癌是否具有高危因素。在2016年,专家达成了对微小癌的共识,若直径小于5mm,且没有高危因素,就可以对其保持观察。”朱精强说道。

(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