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在商业之外的联手:“IT+公益”的想象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骆轶琪 深圳报道
2018-09-22 00:01

越来越多的AI和区块链技术被运用到公益事业中。

当每天早起“收能量”种树、打开地图软件导航获取能量“种小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由互联网巨头发起的公益活动越来越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这也正在为生活困难人群的生活带来改变。这就是“IT+公益”的效用。

9月21日,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信息技术峰会在深圳举行,期间,BAT和公益组织分享了各类新兴IT技术正在带来的变化,在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AI和区块链技术被运用到公益事业中,发挥科技在商业之外的能量。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在现场指出,目前中国扶贫攻坚已经进入深水区,很多贫困现象是由于信息的匮乏和信息不对称导致,需要用信息的力量让真正有需要的人获得视野、获得资讯并获得更多可能。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最重要的不是它捐了多少钱,是它如何能够把自己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技术、能力贡献出来,推动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窦瑞刚如此表示。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华南区负责人王鑫则表示,在收集相关案例过程中,看到了由小技术所获取巨大社会效益的案例,服务互联网化、实现线上线下场景的融合成为“IT+公益”的一大趋势,“也期待能够成立信息技术公益基金会,完成从倡导到整体支持的体系转变。”

近年来,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探索在绿色环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用技术手段让贫困地区家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借助科技手段进行推动和改善;各类官方认证的筹款平台也在为改善因病致贫等方面带来帮助。同时,不只是在互联网巨头旗下平台,他们所掌控的技术也更多被落地到具体场景中,帮助信息无障碍的实现。

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陈晶在现场介绍道,“这些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在探讨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无障碍的场景结合。”

比如,研究会与QQ联合开发了QQ声纹,通过声纹识别技术进行相关信息匹配;还通过开发OCR文字提取功能,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文件转化成语音并读取出来。研究会与阿里也有类似研发,与百度和小米则在智能硬件层面进行相关研发。

这是AI技术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应用到了部分场景中。不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晶坦言,目前还处在比较初步的应用阶段。“未来希望人工智能技术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发展,去带动信息无障碍的推进。”

对于近年引起极高关注的公益平台、个人求助筹款平台带来的不信任等社会话题,相关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何破解社会的不信任难题,关键还在于政府引导。“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就是互害社会,谁都不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一个是政府,我们都注意到,政府现在在信任制度上下了大工夫,实行各种追责、惩罚机制。一个社会要建立良性的互信机制,政府需要灌输这个理念,我们要信任机构,一旦出现问题,政府也应当让失信者突出足够的代价。”

“在互联网时代,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这么紧密地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被连接之后,通过互动去深化这种连接,从而创造信任,这恰恰是公益慈善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我们没有办法指望一个公司、一个组织创造的一个产品能够解决这个社会所有的问题,只能一起利用好这个载体和工具,去创造连接,去带动改变。”窦瑞刚如此说道。

(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