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升级之路: 打造智能制造的“世外桃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唐唯珂 东莞报道
2018-09-26 07:00

从2001年7月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成立,到如今吸引了以华为为代表的明星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历经近二十年风雨。

如今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不仅各类智能制造企业林立,更是郁郁葱葱充满勃勃生机,宛若世外桃源。

据松山湖高新区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松山湖高新区的发展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01年-2006年的初创发展期;2006年-2014年的加速发展期,其中2006年华为南方工厂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9月,松山湖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2014年至今成为园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期,其中2014年12月,市委市政府将松山湖高新区、东莞生态园统筹发展,区域面积扩展为103平方公里,创新资源聚集优势日益突出。

东莞是我国少数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市级机关直接下辖4个街道和28个镇,在改革开放初期即已释放出强大的活力,一跃成为“国际制造名城”。从传统来料加工转型到创新性企业集聚,东莞一直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2017年9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发布,东莞松山湖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廊十核多节点”中的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之一,中子科学城列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之一。今年6月,华为终端总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第一批技术人员进驻。8月23日,在历经6年半的紧张建设后,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中国散裂中子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谈及未来发展的目标,松山湖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以智能终端、生物技术、机器人、新能源、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等为主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500亿元,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大型企业2家,超100亿元龙头企业6家,超3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6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50家。”

“世外桃源”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发展,东莞俨然已经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和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逐渐由传统的“来料加工”过渡到“智能制造”。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环境等众多因素。区位因素上来看,松山湖高新区位于东莞市几何中心,处于穗莞深港经济走廊中段,南临香港、深圳,北靠广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交通方面也优势明显,便利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使园区与广州、深圳、惠州、中山、珠海等重要城市形成泛1小时或1.5小时经济圈,在承接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的知识技术外溢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及加强与惠州、中山、珠海等中等发达城市的经济合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大大便捷了园区与各城市之间在人员、资讯等方面的交流和联系,也降低了各城市间的资金和物流成本。

菲鹏生物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莉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我们的企业从深圳迁到东莞松山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发展的场地限制,也自然节约了开支。”而一位从深圳转移到松山湖工作的员工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尽管对年轻人来说,大城市更加热闹繁华,但松山湖的生活则更加纯粹,有利于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

无独有偶,同样位于松山湖内的中图半导体总经理康凯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管理企业员工需要给员工最基本的保障,让员工看到通过工作实现买房的希望。公司所在区域的房价也自然成为需要考虑的优势,松山湖无疑是具备自身独特优势的。”

松山湖距离东莞老城区仍有一段距离,园区以滨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特征。自然环境优美、便利的营商环境,使得松山湖成为众多行业耕耘企业的“世外桃源”。

松山湖园区湖面13.2平方公里(其中松山湖主湖区面积8平方公里)、湿地13.4平方公里、原生绿地17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已建成200多公里的生态绿道和松湖烟雨、月荷湖公园等总面积达350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以及下沙湿地、燕岭湿地、大圳埔湿地、中央水系等总面积约650万平方米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松山湖已成为绿化覆盖率超过60%的国家4A级景区,人均绿地面积是全国标准的6.8倍。全年平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湖区负氧离子含量超过每立方厘米1万个(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10倍)。生态环境成为松山湖的突出优势、亮点和品牌。”园区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转型升级

从前提起东莞,人们的印象还停留在传统制造业上,而如今的东莞则更加专注于智能制造的各个领域。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的双重利好犹如为松山湖插上双翅,松山湖与广深之间的合作更为紧密。依托产业配套、土地资源等优势,近年来,松山湖充分承接广深的产业溢出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落户。

同时,松山湖以吸引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落户为目标,通过设定门槛和标准,有选择地吸引高科技企业到园区落户,并以此促进园区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东莞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齐全的产业门类、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为园区企业获得丰富的产业原料、零配件,以及高效率的技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也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了园区科技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思沃精密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园区内的完善产业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环境。”

松山湖园区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松山湖依托东莞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优势,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以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突出发展端电子信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以及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中的高端链条,专注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松山湖才得以孵化出众多细分行业内的潜在“独角兽”。

据园区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经过近年来的培育与发展,以松山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为例,园区已经获得“科技部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称号。目前园区内聚集了300家机器人企业,其中高新企业61家(占企业总数的20%);市倍增计划企业5家,省机器人骨干企业3家(占全市43%)。2018年1-4月,机器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近90%。

松山湖在机器人产业已深耕多年,引入行业领军人才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并于 2014年成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近期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扩建动工,园区规划建设综合区(会议中心、图书馆、展览厅)、研发孵化区、粤港机器人学院、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创意生活区等五大功能区域,该项目将专注于机器人和智能硬件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业孵化。

李泽湘预言,未来几年,这个基地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技术型企业,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让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走向世界。(编辑: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