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上海”领衔摄影艺术季 中国摄影艺术生态走向成熟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望 上海报道
2018-09-29 07:00

自2014年起,中国的摄影艺术生态就不断成熟,摄影类的美术馆开始成立,艺术机构逐渐成长,摄影收藏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摄影作品。中国摄影艺术的未来还大有潜力。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已经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创作手段。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摄影显得更加平易近人、易于理解,这也许正是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能够在5年时间内成长为上海城中热事,吸引众多观众的原因。

9月21-23日,第五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影像上海”)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55家国内外画廊参展,5大公众项目带来密集活动。与此同时,复星基金会、昊美术馆、OCAT上海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等上海重要美术馆和画廊都推出了影像相关的展览或讲座,9月俨然成为摄影艺术季。在艺博会牵头,机构联动的氛围下,摄影艺术的边界进一步拓展,公众对摄影艺术的认知也得以加深。

影像上海创始人Scott Gray表示:“大多数艺博会由80%的商业部分和20%的公众项目组成,但我们是55%的商业和45%的公众项目。因为这样才能让公众了解摄影在艺术生态中的价值,以及它目前是如何被低估。”

拓宽影像艺术边界

20年来,摄影艺术经过了怎样的发展?人们对摄影的看法又有怎样的变化?策展人王宗孚把答案藏在了一场延后20年的展览里,等待观众自己发现。

作为影像上海公众项目的一部分,每年的“洞见”板块都会带来一场主题策展,今年的“洞见”板块基于1999年王宗孚策划的“物是人非”,以两代摄影艺术家的作品重构了同名展览。

1999年,“物是人非”在对外展出之前被提前关闭,该展览是上海首次探索当代摄影的展览之一,展览汇聚了15位中国艺术家,旨在探索中国当代摄影中出现的新方法,当时参与原展览的许多艺术家,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杨福东、刘韡等。在2018年的新版本中,王宗孚纳入了陈哲、马秋莎等新生代艺术家作品,以此展现摄影这门艺术在时代浪潮下的改变与新生。

在不同时代艺术家之间,能看到清晰的对话,范西与刘韡对抽象摄影进行了探索,马秋莎和徐震对于身体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探讨,胡介鸣、杨圆圆都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徐震与范西都巧合地采用了拼贴的形式。20年后“物是人非”能够再度展出,无疑表明社会对于摄影艺术的接受度变得更高。

不只公众项目,画廊也跳脱出纯粹的商业追求,带来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连续参展五年的香格纳画廊在决定本届阵容时,有意选择了陈维、鸟头等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双人组鸟头的最新系列,尝试了摄影与其他材质的拼贴,以此完成更丰富的叙事。德玉堂重点推出杨泳梁从未展出过的录像装置,艺术家以新颖的创作拓宽了影像的表达界限,香港、上海、重庆等城市景观在别出心裁的数字化处理方式下,妥帖地融合在一起,带有宋代山水画一般的韵味。北京艺门画廊携张大力以及柳迪两位艺术家参展,前者的创作包括雕塑、涂鸦及绘画,后者则将数码技术应用于创作,聚焦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冲突。

对于艺博会上呈现的创新面貌,Scott Gray表示是有意为之,“摄影是一项非常多元的创作媒介,除了传统的银盐底片,还有装置、数字艺术等等,从艺术的角度,我们希望展现摄影的多元性,同时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作也是未来的市场方向,所以通过展示具有实验意义的作品,我们得以将艺术与市场结合。”通过这些不同寻常的创作,Scott也希望观众能意识到,拍照与摄影艺术创作是有一定距离的。公众理解了摄影的艺术价值,也就能理解摄影艺术作品的收藏投资价值。

打造9月“摄影之家”

走出上海展览中心,摄影仍然无处不在。9月8日至10月18日,复星艺术中心以“收藏当代之道:来自复星基金会的影像(2010-2018)”,“安妮特·凯尔姆(Annette Kelm)”摄影展,以及于复星基金会ANNEX项目空间展出的“神思远:fifty, fifty”摄影展共同打造复星艺术中心影像季。9月22日,昊美术馆邀请韩国影像艺术家白承祐、元性媛围绕摄影中的“现实”展开对谈。9月23日,OCAT上海馆围绕韩国影像艺术家朴庆根的影像创作展开讨论。

Scott表示这不是巧合,“我们非常努力地和上海的各大机构、画廊协调沟通才达到这个效果,目的是吸引更多国际观众来到上海。我们也尝试在更多本地空间举办公众项目,希望将9月的上海打造为摄影艺术之家。”

作为植根中国的艺博会,影像上海一直关注中国摄影艺术家的发展,本届艺博会也成为许多中国艺术家展示最新作品的平台。佩斯画廊带来中国知名艺术家海波的《南方》系列作品的首展。刺点画廊呈现蒋志最新系列作品“旧颜”。前波画廊带来前沿影像艺术生力军廖逸君及塔可的作品,后者的作品于近期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三影堂+3画廊携新一代摄影艺术家邵文欢、张克纯的最新作品亮相。

去年,影像上海向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捐赠了一批中国摄影艺术家作品,这也是该博物馆第一次将中国摄影艺术作品纳入馆藏。Scott认为:“这有助于推动中国摄影艺术的国际化,SFMoMA、V&A美术馆这样的国际艺术机构都在收藏摄影作品,对于摄影艺术家也是一种鼓励。”

影像上海的野心不止于中国市场,本届艺博会带来了当代摄影、大型装置、移动影像以及15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的最新创作,除中国本土新生代艺术家外,日本及韩国艺术家也备受关注。

在公众项目的“焦点”板块中,日本摄影艺术大师杉本博司的《天国之扉》系列首度在中国展出。《天国之扉》描绘了“天正遣欧少年使节”的旅程,这一系列大尺幅的壮观作品追溯了日本和西方之间历史与宗教的关联及其文化交流的过程。

日本画廊及艺术家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诸多日本一流画廊亮相,包括art space AM(东京)、rin art association(高崎)、Taka Ishii Gallery(东京, 纽约)等。众多国内外画廊也带来木户龙介、阿琦·路迷、有机·奥诺黛拉、森山大道等著名日本艺术家的作品。

影像上海见证并一定程度地推动了摄影艺术及其市场在中国的发展。Scott回忆称,2012年提出举办一个影像艺博会时,还被认为是一个疯狂的想法。“最终2014年推出第一届,自那时起,中国的摄影艺术生态就不断成熟,摄影类的美术馆开始成立,艺术机构逐渐成长,摄影收藏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摄影作品。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有大量观众对摄影有兴趣、有需求,中国摄影艺术的未来还大有潜力。”(编辑 董明洁 许望)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