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国金融状况基本稳定,新兴经济体面临1000亿美元资本外流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辛继召 深圳报道
2018-10-11 13:12

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2018年10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中国的金融状况基本保持稳定,当局已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抵消外部压力以及金融监管收紧的影响。相比之下,在外部融资成本上升、特定风险增加、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状况自今年四月中旬以来有所收紧。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状况依然宽松,特别是在美国,利率按历史标准衡量仍然很低,风险偏好强劲,主要市场的资产价格上涨。

IMF表示,过去六个月里,全球金融状况略有收紧,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状况的差异在增大。全球经济继续扩张,为加强资产负债表和重建缓冲提供了机会,但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增长似乎已经触顶。

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基本面有所改善,但仍易受到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溢出影响,并且,即使在相对有利的基线情景下,资本流入也可能减少。4月以来,随着美国利率上升、美元升值以及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经历了证券投资流入的逆转。但在全球风险偏好高涨的环境下,市场压力到目前为止仅集中于那些外部失衡严重、政策框架薄弱的国家。然而,IMF“资本流动在险水平”分析显示,有5%的概率发生以下情况,即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包括中国)在中期面临1000美元或在四个季度期间内面临更多的债务证券资本外流(相当于其合并GDP的0.6%),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金融危机期间经历了相似规模的债务证券资本外流。

全球金融稳定面临的近期风险(运用“增长在险水平”方法评估)过去六个月里有所上升。然而,如果发达经济体金融状况收紧的步伐显著加快,近期风险将大幅增加。对新兴市场经济韧性和政策可信度的担忧加剧,可能导致进一步的资本外流以及全球避险情绪增加。更广泛的贸易行动升级可能削弱投资者信心,从而损害经济扩张。政治和政策不确定性(例如,如果未能就英国退出欧盟达成协议,或对一些债务高企的欧元区国家的财政政策的担忧再度出现)可能对市场情绪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避险情绪激增。最后,随着通胀企稳回升,中央银行可能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这可能造成全球金融状况突然收紧。总体而言,市场参与者对于金融状况大幅收紧的风险似乎掉以轻心。

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面临的中期风险依然高企。多年来积累的一些脆弱性可能因金融状况的突然急剧收紧而暴露出来。在发达经济体,主要的金融脆弱性包括,非金融部门杠杆水平较高且在不断上升,信贷发放标准持续恶化,以及一些主要市场的资产价格过高。在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部门的辖区,非金融部门债务总额已经从2008年的113万亿美元(超过其合并GDP的200%)增加到167万亿美元(接近其合并GDP的250%)。银行自危机以来增加了资本和流动性缓冲,但仍暴露于以下风险:高负债企业、住户和政府;持有的不透明和不流动资产;或使用外币融资。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外部借款继续增加。对于面临外部融资风险和贸易冲击,但缺乏充足的储备缓冲或稳健的国内投资者基础来缓冲外部冲击影响的国家,外部借款的增加带来挑战。在具有挑战性的外部环境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应做好准备以应对进一步的资本外流压力。

IMF认为,必须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协调金融部门改革工作。全球金融危机十年之后,应当更广泛地对改革的影响进行评估,应当分析和解决改革带来的任何意料之外的后果。IMF支持在监管工作上采用“比例法”,即根据一个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辖区的全球重要程度,按比例确定技术标准适用的复杂程度以及监管和审查力度。改革的倒退可能造成监管套利,导致监管出现“竞次”现象。这可能致使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下降,并损害金融稳定。

IMF此前发布的2018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18-2019年的全球增长率预计为3.7%,两年的预测值都比4月的预测低0.2个百分点。随着货币政策正常化,全球金融状况预计将收紧;今年 4月以来采取的贸易措施将对2019年及之后年份的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从2020年开始,美国的财政政策将抑制经济增长势头;在中国,由于信贷增长减弱、贸易壁垒增加,经济增长将放缓。

(编辑:马春园)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