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要做大湾区“最强大脑

南方日报
2018-10-19 15:38

近日,戴德梁行发布《科创内核驱动湾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产业及物业载体研究》,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在科创产业和物业载体上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并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发展后不同城市的协同分工进行了展望。

报告指出,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科创产业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优势竞争力,其中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最发达、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最为丰富的科研与人才资源,正在向着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内驱与枢纽迈进。

“最强大脑”驱动深刻变化

戴德梁行报告指出,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5个,是华南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最发达、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截至2017年末,广州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以及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陆续突破千亿级大关,推动广州整体经济高速发展。

与此同时,广州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以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石油化工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浪潮的带动下转型升级,加速IAB、NEM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实现千年商都向国际创新枢纽的飞跃。

据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统计,过去三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7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51家,增量仅次于北京。截至2017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8690家,其中电子信息类的企业占到3699家,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启了加速发展的步伐。

“广州区位优越、资源丰富,有着多样化、规模化和集聚能力高的制造业基础,而且是作为大湾区内除港澳外服务业最为发达、最为多元化的城市。”戴德梁行华中区董事总经理刘小华如是表示。

戴德梁行报告认为,广州拥有大湾区内最为丰富的科研与人才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强大脑”。

这里共有各类高等院校83所,数量名列全国第三,在为湾区发展不断注入人才的同时,优质的科研机构资源也为科技创新及企业孵化培育带来最重要的支撑。

在城市驱动力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知识与技术的流动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强动能。戴德梁行报告指出,得天独厚的产业信息和教育与科研资源,以及周边广阔的珠三角城市腹地空间资源,都为广州制造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基础。

刘小华认为,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令广州具有作为创新发展的内驱,向湾区提供源源不断人才输送的独特优势,“这意味着广州在大湾区建设发展中有着发挥枢纽作用的重要使命——加速大湾区城市群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融合和互惠,促进各城市协同发展,包括科创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

大湾区各城市应协力发展

在戴德梁行的报告中,深圳被称为活力的科创前沿。报告指出,多年以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30%以上,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深圳不断摸索形成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三十多年的建城发展历史中,深圳孕育出一批优秀的世界级及国家级500强企业,这些行业巨头不仅对于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还通过吸引行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培育孵化平台和市场环境,对科创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戴德梁行报告称,充满活力的企业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深圳未来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龙头。

而在广深之间,东莞的地位同样重要,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对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型发挥着核心作用。戴德梁行报告指出,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是先进的制造业中心,这意味着东莞将是广深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基地,也将是大湾区科创产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合力才能共赢,戴德梁行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业务发展总经理及高级董事江冰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各个城市及片区需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充分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协同互补、融合发展,这样才能让各个城市产业存在的短板问题得以解决。

戴德梁行报告指出,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需要构筑更加高效联通的交通体系、打破区域发展的政策制度的壁垒、通过引导和刺激改变现有的发展格局,最终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高效流动。而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反向支撑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同时,也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