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资本唐磊:产业界百花齐放,投资人才不会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美国现今的医疗健康行业也存在着产生泡沫的可能。
“中国的投资人也时常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优秀企业,其中一些还因为被资本追捧膨胀、走偏了。在前几年资本大潮追逐情况下还能头脑冷静做得好的企业当然有,但相比美国而言,国内出色、扎实的企业相对来说还是少了一点。”10月23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2018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政策调整下的医疗变局:行业重构再出发”上,高深资本合伙人唐磊表示,“在过去这些年里,领先、扎实、而且估值合理的公司相对来说在美国更容易找到,但是随着美国股市的过热、相关产业政策的变化,特别是医疗器械特别消费税的取消,未来美国的情况可能会有大的变化,美国现今的医疗健康行业也存在着产生泡沫的可能,在某些领域,泡沫可能早已存在了。”
2018年上半年,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依旧是仅次于TMT的第二大投融资领域和行业。年初至今,资本寒冬在各个行业轮番上演,但医疗行业跑赢平均值,依旧是资本市场上热点。
医疗行业通常被视为防御性较高的行业,不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医药行业同时也是对政策高度敏感的行业。2018年,医疗政策进一步落地、监管改革深化,风投和股权融资持续增长,中国生物科技行业在近几年内进步显著。除了PE/VC加持,港交所、主板针对非盈利企业的上市新规,给长周期的医疗企业产融结合不断拓宽路径。
与此同时,高风险、严监管,医保、质量、知识产权和专利纠纷同样伴随着医疗投融资,潮起潮落,时刻提醒参与者们做好准备。
根据UBS报告《中国生物科技革命》,到2017年,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拥有800种在研创新分子药,从临床前试验阶段到三期临床试验,其中10%处于三期临床试验。尽管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中国已有四分之一的分子药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发41种创新生物制剂。
在CAR-T、PD-1/L1等热门领域,中国企业的布局在数量上赶上了国际水平,但在新药质量和原创上,“缺乏创新、布局重复、资本泡沫”等反思之声比比皆是。除高投入和高风险,过于集中的肿瘤布局是药企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也有声音建议企业在尝试差异化竞争的时候可偏向于“冷门”小品种。
“冷门或者小品种是相对的,今天大家觉得冷或者小的,明天并不小。甚至在中国,咱们有一些方面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可能在中国大家觉得小的,在全世界已经不小了。”唐磊举例说,一类叫做植入式神经电刺激装置的设备,比如脑起搏器、人造耳蜗等等,“在全球已经不算是新东西了,许多已经应用了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了,这些产品2016年已经是销售额上百亿美金的领域,FDA也已经批了很多适应症,包括慢性疼痛、癫痫、帕金森氏症等等。但这些东西在中国还是“冷门”、“小品种”。咱们国内的产业界、投资界、临床医学界,限于眼界及各种因素,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关注,在这一点上还有赖于诸位业界同仁把全世界先进产品带进来或者通过自主创新在中国做出来,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编辑: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