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来了!新经济城市竞争力报告:资本+政策助力腾飞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綦宇 北京报道
2018-10-24 11:42

独角兽代表了未来新经济发展的方向。

10月24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2018中国智造业年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与赛迪顾问联合发布了《2018中国独角兽新经济城市竞争力报告》。

目前,在“高质量发展”经济背景下,供给侧改革思路已经由“去产能”向“去杠杆”、“补短板”领域倾斜,政策对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正在加大。

2018年,证监会、交易所、央地政府频频发声表示将强化对独角兽企业服务,并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的支持力度,产业政策偏向“补短板”领域,强化对独角兽企业服务。

2018年是独角兽上市大年,许多企业争先上市。目前,中国共有25家独角兽上市,美、港、A股市场分别吸纳8家、13家、4家企业。

港交所在痛失阿里后首先抛出新政,加上港股市场不存在文化层面的障碍,大量企业选择港股上市。

随着中国对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对于新经济的不断加注,一批批优秀初创科技公司诞生,其依靠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创造出不可替代性,并最终成为未来各大细分行业的龙头型公司。

创新企业转向科技龙头

上市后昔日的独角兽有较大概率成长为新的科技龙头,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股价的大幅上涨。

美股的科技龙头股价在近十年来实现了上百倍的上涨,而近几年中国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科技龙头BAT也同样有着不小的涨幅。

在经济带动性方面,创投资本在顺利退出后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同时,上市也能促进独角兽在新阶段的快速发展,为其成长为新兴科技龙头提供了必要条件。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164家,较2016年新增64家,增长25.1%。

涵盖人工智能、大健康、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18个行业领域,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19个城市和地区,总估值超过6200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28.8%。

从行业分布来看,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健康、文化娱乐和物流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居前五位。

其中电子商务行业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共有33家,占比20%;互联网金融行业位居第二,共有独角兽企业21家,占比12.8%;大健康、文化娱乐以及物流行业位居三、四、五位,分别拥有独角兽企业14家、13家和11家,分别占比8.5%、7.9%和6.7%。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兴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竞相发展的热点。

我国也积极顺应全球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出台财税政策等措施,大力支持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在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聚效应逐步突显,并培育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独角兽”企业。

带动城市发展 

“独角兽”不仅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更代表了未来新经济发展的方向。

“独角兽”往往诞生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跨学科多领域深度融合的前沿科技领域,对于城市人才、科技、金融、创新等要求较高,我国80%以上独角兽企业集中在“北上杭深”等四大综合创新优势领先城市。

作为我国独角兽企业培育领军城市,“北上杭深”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地区独角兽培育经验,持续探索模式创新,做好全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的“风向标”。

如从“北上杭深”独角兽企业行业分来看,主要分布在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领域,以模式创新应用类独角兽企业为主,依托重大技术突晋升为独角兽的企业数量较少。

而颠覆性技术突破是催生新应用、新商业模式的“源动力”,因此“北上杭深”等领军城市应依托自身创新优势,积极探索培育具有技术创新特性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模式,提升独角兽企业竞争力。

从独角兽企业分布趋势来看,武汉、苏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逐步成为独角兽企业分布城市的主要构成。

这些城市与“北上杭深”等传统创新强市相比,在独角兽企业培育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前沿技术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平台型企业带动等方面。

但整体来看,这些均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并培育出具有较强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如武汉依托“中国光谷”在“互联网+”、光电子领域优势突出;苏州依托苏州工业园在生物医药、量子通讯领域特色显著;成都依托中物院等军工科研院所,在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基础较好。

因此,这些优势城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展围绕重点产业孵化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独角兽企业,而并非紧跟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当下热点盲目跟进。

(编辑: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