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教40条”

21世纪经济报道 卢常乐 上海报道
2018-10-26 07:00

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

“天天打游戏、谈恋爱,浑浑噩噩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不能搞‘玩命’的中学,也不能搞‘快乐’的大学。”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10月17日表示。

逃课、挂科、混文凭……已成为当前很大部分本科大学生的学习常态,也让本科教育改革步入迫在眉睫的关键时期。

今年6月底,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正是剑指当前存在的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在此之后,多份有关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便接踵而至。

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被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成为此番全国本科教育质量改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该文件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该文件对涉及本科教育的学生、教师与学校等关键主体均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尤其在本科生“学什么”与“怎么学”这两个关键领域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受访专家表示,“新时代高教40条”的出台,是当前振兴本科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对于现阶段我国的本科教育质量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改善整体教育环境等来共同推进。

改革“学什么”和“怎么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新时代高教40条”围绕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其中,在“学什么”方面,“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

在此基础上,文件对“双一流”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建设,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要求。规定“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则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

10月25日,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瑞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双万计划”对于当前高校建设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明确高校专业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胡瑞文向记者解释称,“双万计划”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背后定然还涉及到解决高校的资金、教师等关键资源要素的配置与保障问题。

“新时代高教40条”还用了较大的篇幅来部署改革大学生在学校里面“怎么学”。其中既包括了推进中国慕课建设与运用,也包括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保障制度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此次文件着重强调了“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并围绕这一要求提出了完善学分制、探索颁发荣誉学位和探索建立大学生诚信制度等多项涉及“怎么学”的改革举措。

该文件对传统招考制度下的专业课学习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重点在推进辅修专业制度和跨学科学习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

“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探索将辅修专业制度纳入国家学籍学历管理体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10月25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喜欢,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水平不高的问题,还与考试招生制度紧密相关。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权相对较小,学校的专业也无法准确匹配适合的优秀学生。

选择专业无疑是很多大学生难以言说的痛楚,由于高中时仅以高考“考高分”为目标,往往对大学专业缺乏认知,还有一些学生不得不在录取时接受专业调剂,进入大学才发现专业不符合自身兴趣的并不在少数。

受访专家表示,教育部正式出台意见,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鼓励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有利于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促进交叉学科的创新。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课程,进行主动学习,从而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有直接促进效果。

专业结构也被要求进行动态调整。“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深化高校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养老护理、儿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

让高校有自主权主动提质

事实上,当前一系列针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背后,正是我国本科教育所面临的质量下滑的难题。

2018年6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的《全国本科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为64.31,教育质量满意度相对于教育环境和教育公平满意度等维度得分较低,成为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存在的一块短板。

自1999年大学本科扩招以来,“严进宽出”的培养制度与“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教学环境,让很多学生在经历了高考之后,进入大学不再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

“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我国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不够巩固,一些学校领导精力、教师精力、学生精力、资源投入仍不到位,教育理念仍相对滞后,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仍不够聚焦。

因此,文件指出,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

10月25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从表面上看,本科教育质量不高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有关。

“但关键还是执行,要把责任落实到学校身上。”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宏观改革举措的拟定相对较易,但真正的关键是执行,对于当前的本科教育改革而言,执行主体的力度是政策能否落地的关键。

对此,储朝晖认为,当前大学缺乏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在原有的计划招生、培养和授予学位的制度规定下,大学与教师难以有足够的动力去主动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要让学校有责任同时也有权力去决定怎么做”。

熊丙奇也认为,整体的教育环境的改善很关键,特别是让学校成为落实与推进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发挥主动性。

“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熊丙奇向记者解释称,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改革,包括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才能够触及到核心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美国,近十年的本科毕业率仅50%,淘汰机制的建立成为驱动大学生学习和高校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倒逼机制,但在国内,目前这一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

据报道,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照专科毕业。该项举措获得了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的肯定。“适度增加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吴岩10月17日表示。

“当学校办学与学生学习都遭遇足够的竞争后,问题的解决就会迎来转机。”熊丙奇认为。

(编辑: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