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中国人均寿命将达81.9岁,人均预期寿命背后的“逻辑”

南方周末
2018-10-28 21:42

▲(梁淑怡/图)

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最新预测研究显示,到2040年,西班牙将取代日本成为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将达到或超过80岁。这一预测结果反映了怎样的情况呢?

科学的人均寿命预测可以为卫生健康领域的长期规划和投入提供参考。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 (The Lancet) 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预测,2040年中国人均寿命将达81.9岁,此前8月份,国家统计局在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中刚刚发布了2017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6.7岁,相比1981年的67.8岁,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提高了将近10岁。

而根据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中国到2030年要实现人均预期寿命79.0岁。

1

中国预计进入第二梯队,西班牙第一

人均预期寿命反映着一个地方的健康水平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卫生医疗整体状况。这项最新预测研究由华盛顿大学健康度量评估机构的凯尔·福尔曼(Kyle J. Foreman)等多个机构的研究者根据2016全球疾病负担相关研究数据,使用一种新的预测模型分析得出,认为总体上全球死亡率将持续下降,预期寿命将提高,但提高速度不如以前。

分性别的预测结果显示,全球男性2040年预期寿命将增加4.4岁,达到74.3岁,女性同样增加4.4岁,达到79.7岁。

这个新的预测模型基于已知风险造成的死亡,风险因素解释不了但与社会人口指数(SDI)等相关的死亡,以及每个地方的一些不能解释的潜在趋势等三部分内容。研究者通过历史数据验证,这个模型优于过去常用的预测模型。

具体的预测结果显示,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是西班牙,为85.8岁;其次是日本,为85.7岁。最短的是非洲东南部被南非领土环绕的国家莱索托,57.3岁。其他预期低于65岁的国家中非共和国、索马里、津巴布韦,集中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将达到或超过80岁,处于第二梯队。除了西班牙和日本外,预期将超过85岁的还有新加坡和瑞士,这四个国家处于第一梯队。

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连续二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对于西班牙在预期寿命排行榜上的崛起,其实早在2016年10月《柳叶刀》的一个大型研究成果里已经有了先兆。在这个根据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相关数据所做的全球生命预期、死亡率研究中,2015全球疾病负担死亡率和死因项目协作组(GBD 2015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就特别地提到了西班牙的两点情况,一个是中风导致的生命损失下降得特别超乎预期,再者是道路伤害造成的死亡显著下降。据统计,2005年到2015年,西班牙因道路伤害死亡的情况减少了43.8%。

与西班牙类似,葡萄牙也下降了39.6%,因此研究者认为,有证据表明,通过酒驾禁令、安全带法规、限速管理、开车禁用手机、强制性的头盔使用,及保障道路平坦、道路交通人车分离等干预措施,可以把道路交通伤害致死的情况降下来。同期中国的数据显示,2015年,道路伤害所造成的生命损失,位列中国风险因素第三位,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分列第一、二、四位。

而根据2040年的预期情况,交通损伤在250种纳入统计的全球生命损失风险因素中仍将排第八位,比风险最高的癌症肺癌还要高出一位。

2

一些慢性病的风险会快速上升

从全球导致生命损失的因素来看,艾滋病、早产并发症、疟疾等2016年高风险因素到2040年有望下降,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糖尿病、慢性肾病、老年痴呆症和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等慢性病风险可能会快速上升,将考验各地的卫生保健供给水平。

2040年排名前三的影响寿命的因素预计与2016年保持一致,分别为缺血性心脏病、中风、下呼吸道感染。对比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相关数据研究成果,三者的风险位次近十多年来也是相当稳定。

比如缺血性心脏病在2005年、2015年均排第一位,下呼吸道感染在2005年、2015年分别排第二、第三,而由于统计口径不太一致,此前所统计的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从2005年的第三位升至2015年第二位,2016年及2040年的数据中则将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拎出来单独进行统计了,且位列第二,显示出风险的突出性。

研究特别指出,现在各地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都越来越糟糕,在很多地方,空气污染、空腹血糖(FPG)、胆固醇等情况也在变差,禁烟及改善饮食,有助于扭转不良的风险趋势。其中,高血压、高身体质量指数和高空腹血糖等新陈代谢类风险要格外注意,这些都是公共卫生保健政策要优先关注的。

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2018年6月《柳叶刀》杂志曾发布了一份全球疾病负担2016医疗保健可及性与质量研究项目协作组(GBD 2016 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 Collaborators)的成果。这项研究同样利用2016全球疾病负担的相关数据开展分析。北欧的冰岛、挪威,以及荷兰排名前三,中国的医疗保健可及性和质量指数(HAQ)位列第48位,但从1990-2016年间的发展变化来看,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研究者认为,这种趋势能够反映出医疗体系结构、管理功能等的提升,以及根据医疗保健需求重新定位和整理资源方面的成功。但同时也指出中国地域间的差距太大。

此外,区分具体因素的结果显示,非黑色素皮肤癌(NM skin cancer)、中风、先天性心脏病、霍奇金淋巴瘤等,得分较低,尤其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作为高风险因素,HAQ得分较低,说明相关医疗需求亟待满足。

对于中国,凯尔·福尔曼等还特别提到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根据分性别呈现的中国不同年龄阶段的全因死亡率图表,过去(1990-2016)中国潜在死亡率的年度改变比率跟在大部分年龄群组中的总的死亡率是基本一样的。研究者分析,这既说明了风险因素所呈现出的网络效应,也显示出在中国过去所取得的成绩中,有选择性的干预并未产生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面对2040年的预测,增加的潜在风险因素死亡率年度变化比率未来变得更快了,特别是对于成年人。这可能预示着风险因素将来会对中国总体死亡率的变化产生更大的影响。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叶映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