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张锦胜: 独特变局存在并购机会
今年A股的并购市场及推动逻辑非常独特。
在10月17日的“21世纪国际财经峰会2018年会”上,中信证券投行部执行总经理张锦胜就国内资本市场最新形势及并购业务机会进行了分析,其认为IPO低通过率是刺激并购重组的核心要素,而二级市场的低迷便是直接导火线,目前市场的整体估值已在历史低谷,是购买优质产业上市公司大好时机。
独特变局存并购机会
IPO和并购重组作为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两个存在,监管政策、审核情况、市场形势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过往两年,在史上最严新规、严管借壳以及IPO审核加速、“独角兽”可走绿色通道等的环境下,一些优质资产上市通道首选IPO;从去年四季度“大发审委”上任以来,IPO审核标准趋严,通过率骤降,尤其一些利润低于3000万的企业更是几无可能过会。
近日,证监会将IPO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间隔期从3年缩短为6个月,超150家IPO被否企业就可以立马行动起来。
在一级市场的变局下,张锦胜指出,“在低通过率的新形势下,IPO并非是中小企业上市的唯一选择,甚至不是最优选择。盈利8000万以下的企业最好的方法是与上市公司合作,这种合作的优势很多,包括更快的上市时间、更合理的估值水平、轻松当二股东、现金回笼更安全、市场形势很有利,另外一些比较优质的公司可以IPO和并购重组两条腿走路。”
在张锦胜看来,目前市场的整体估值已在历史低谷。股价连番下跌的形势下,市场上频频出现了第N大股东爆仓带来前几大股东甚至第二大股东爆仓、第一大股东爆仓的连锁踩踏反应。
“目前大股东爆仓频发,大股东持股风险与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相背离。我们曾经做过一家公司的业务,该公司股价从20元跌到4元,高位质押的大股东爆仓,天天被人追债。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一切正常,但是大股东生死不明,这种独特的市场危机也孕育着巨大的并购业务机会。”张锦胜指出。
国资将成收购主力
今年以来,国资成为收购A股上市公司股权的主力。近日,继深圳率先百亿驰援上市公司之后,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省市的国资在筹划为辖区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
“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主体有民营企业、PE以及国资,前两种并非主流,手握资金并且有资源优势的国资将成为最主流的一类收购主体。”张锦胜指出,国有资本参与市场并购有其必要性,一方面,国有集团具有证券化的业绩考核要求;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IPO上市之后,国有资本现在仍可供直接IPO的资产不多。可行性上,国有资本具有资金优势,同时国有资本管理具有严格的质押限制,本身不存在质押带来的资金风险;另外国有资本还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
张锦胜的团队目前是广东省多市国资系统或者国有企业的财务顾问,根据其经验,他认为,“地方政府要想打造一个新兴的产业很难,如果先通过收购一个成规模的优质产业上市公司,收购完成后以此上市公司为平台,另外把一些产业资产,包括国有企业可供证券化的资产,或者第三方难以直接IPO的资产,再装到上市平台里,就可能快速打造出新兴的当地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应该有使命感,以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新的业务格局。”
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才能入国资的法眼?张锦胜指出四点,“第一,上市公司本身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第二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值;第三,产业具有协同性,建议根据目标公司确定收购主体;第四,大股东具有持股风险,建议提早分析目标、提前沟通。”
(编辑:郑世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