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太极拳是最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之一。晚清杨露禅从河南温县陈家沟习得这门拳艺,后带到京城,在杨家三代人的努力下,太极拳从下里巴人摇身一变阳春白雪,成为当时最时尚的运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一些文化人的牵强附会、刻意改造,太极拳从陈家沟一带的地方拳种转变成道门正统的养生术。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大大有利于当时的各阶层人习练,并促使太极拳一跃成为当时独步武林、普及最广的武术拳种。
时至今日,众多习练者都希望通过持久练习太极拳获得延年益寿的功效。而迄今众多的实验研究的确也支持这个结论。现有的运动医学研究表明,太极拳和冥想、瑜伽等类似,对于慢性病辅助治疗以及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方面有显著成效,这也是太极拳为何在中老年人群中最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把民国时期兴起并流传至今的太极拳称之为现代太极拳,那么这种拳术本质上已经脱离了武术范畴,演化为一种新型的导引吐纳术,成为健身养生的重要运动形式。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太极拳的形成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不过对练气养气之法的过度强调也导致太极拳走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让习练者忽略或者轻视太极拳作为武术的本来面目。实际上,过去太极拳对陈家人而言更是一种生存技能,陈氏家族的留存资料以及当地的县志都表明,过去陈家人凭借此拳技守护家园,并得以从事保镖护院的工作,这就不是以健身养生为目标的现代太极拳所能企及的。
当年陈家嫡传陈发科进京,向世人展示太极拳的原初形态,当时的京城同行误以为这是外家拳,并加以排斥,令人啼笑皆非。今天人们已经很难领略到原初形态的太极拳的雄姿,随着近百年的演变,太极拳越来越趋于健身养生化,连陈氏拳本身也不例外,这不免让人感慨万千。所幸山东德州知名武术家王成先生还能够毕生执着于传统太极拳的本意,在全面传承陈家拳技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陈发科所传原有套路和训练体系加以改革、精炼和完善,形成了独到的“王氏法则”理念,创编出了27式太极拳,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这套拳法已经对外传播三十余年,广受好评。如今王成将这套拳法以及相关训练体系和盘托出,著成《王成太极》(上下册)一书,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今年年底出版,实乃太极拳界一大幸事。
王成从小习武,先是跟随张晨光习练陈式太极拳。张晨光家传武艺,早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跟陈发科习得陈式太极拳,是武术界少有的实战派。后经张晨光推荐,王成老师拜入济南洪均生门下,习练陈式太极拳(洪架)。其间在两位老师的力荐下,得到秘道纯等众多山东老武术家以及冯志强等太极拳名家的精心指点,三十来岁时已拳艺精湛,远近驰名。王成遵循张晨光的武术理念,重武术技术而非玄虚的修仙之法,从而让太极拳独特的武术技术风格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成为极少数能够固守传统太极拳古老风貌的武术家之一。
在《王成太极》一书中,王成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太极拳习练体系,包括自己创编整理的太极拳基本功、太极拳养生桩功;独创的27式太极拳(正反架和对练套路);并首次披露了传统太极拳的技击训练体系和推手训练体系。特别重要的是,王成在书中首次揭示了传统太极拳能够健身养生的奥秘,即传统太极拳实际上是通过技术来实现健身养生功效的,太极拳的核心在于圆弧运动、缠丝运动和开合运动,通过身体拧转、单轴圆活和对拉拔长,来实现肌肉、筋骨和关节的绞拉,以此刺激身体内部相关物质的分泌,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充盈气血、增加筋骨韧性之目的。同时,传统太极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技术风格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氧运动的效力,刺激大脑神经元的发育和活跃,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实现人体自我更新,真正做到强身健体。
经过三十余年的教学和交流,习练王成所传传统太极拳的人都能够从中获益甚多,并且因为整个套路和训练体系设计遵从古法,遵循运动科学的原理,可以确保习练者在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健身养生的效率和功效。简而言之,对习练者而言,根本无需理睬那些玄之又玄的意气说法,只需自然呼吸,按动作要求规范联系,一切顺其自然,反而事半功倍。(编辑 董明洁 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