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发布支持民企二十条,包括修订或废止可能不利民企条款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黄斌 北京报道
2018-11-09 16:28

11月9日,中国银行在总行大厦内发布《中国银行支持民营企业二十条》(下称《二十条》),提出了包括优化授信政策、提高服务质效、加强资源配置、健全尽职免责等八大类共二十条措施,以支持民营企业。

《二十条》发布的同时,大疆科技、特变电工等十余家民营企业代表在总行参与“总对总”签约仪式,前中国女首富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亦出现在签约现场。

(中行行长刘连舸(后排居中),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后排右二),张茵(后排左二)等人见证中行与民企“总对总”签约仪式)

在优化授信政策上,中行将采取三项措施:1,开展授信政策全面重检,对可能不利于服务民营企业的规定、条款进行修订或废止,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2,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3,合理调整抵质押率,扩大可接受抵质押物范围。

加强资源配置方面,中行有两条举措:1,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2,加大对民营企业、普惠金融资源配置力度。建立民营企业白名单,加大对白名单等重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在尽职免责方面,中行则制定了《中国银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责任认定尽职免责操作指引(2018年版)》,明确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尽职免责的情形,以及从轻、减轻责任情形,为全辖各级机构做好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

在拓宽融资渠道上,中行要实施民营企业债券(含资产证券化)融资支持计划,进一步在境内外债券市场拓宽民营发行人群体,通过覆盖全球的承分销网络,加大民营企业境内外债券承分销力度;此外,中行还将设立基石投资账户,利用自有资金撬动市场资金,加大对民营企业投资力度;通过债券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长期以来,国企与民企在融资方面存在一条隐形“断层线”:商业银行倾向于将大量廉价信贷资金投放至国企,而民企则常因额度受限转向影子银行获取高价资金。随着2017年去杠杆政策的推进,民企首先受到冲击,2018年二季度开始,上市民企密集出现债券违约事件并遭遇股权质押平仓危机。

十月下旬以来,国务院、一行两会陆续发声,要求金融机构对国企与民企一视同仁;11月1日,最高规格的民企座谈会举行,之后金融机构和各地方政府动作开始提速。除了中行,其他国有大行、股份行也在陆续对外发布政策,响应国家号召支持民营企业。

监管部门也在考虑调整监管指标,激励银行对民企的资源倾斜。

11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不过,相关举措也令市场对银行坏账率担忧升级。

9日当天,银行股板块全线飘绿:截至收盘,上海银行和招商银行领衔,分别跌去4.95%和4.7%;农行、建行和工行下跌3.69%、3.59%和3.25%;中行亦未能幸免,股价跌去2.18%。

延伸阅读:中行开会研究支持民企措施 将建立民企“白名单”

(作者:黄斌 编辑:周鹏峰)